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消费电子融合加速,AI眼镜赛道正迎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爆发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A股市场AI眼镜板块涵盖的103家上市公司中,有48家今年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同比正增长,占比超46%。多家业绩增长的企业在半年报中明确指出,AI眼镜产品的量产交付与市场拓展,已成为拉动公司营收和利润提升的核心引擎,行业从“技术研发”向“规模变现”的转型趋势愈发清晰。
在业绩增长阵营中,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均受益于AI眼镜的商业化进程。其中,专注于智能硬件精密制造的深圳市则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表现亮眼。半年报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23亿元,同比增长8.76%;归母净利润1145.87万元,同比增幅达11.52%。则成电子在财报中披露,公司凭借在柔性线路板、精密结构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成功切入AI眼镜供应链,相关产品已获得国内外客户的批量订单并完成交付,订单规模较去年同期增长30%以上。“AI眼镜业务已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在手订单充足,预计下半年交付量将进一步提升。”则成电子证券事务代表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
作为消费电子制造龙头企业,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增长更凸显出头部客户规模化量产的带动效应。半年报显示,蓝思科技上半年营收达286.5亿元,同比增长15.3%;归母净利润11.4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2.68%,创下近三年同期最佳业绩。公司明确表示,上半年成功实现对国内头部科技企业AI眼镜整机的规模化量产交付,相关业务收入占消费电子板块营收比重已提升至8%。据悉,蓝思科技为该客户提供从玻璃镜片、金属中框到整机组装的一体化制造服务,凭借高精度加工能力和稳定的交付效率,占据其AI眼镜供应链的核心位置。业内分析指出,头部客户AI眼镜产品上半年销量突破50万台,直接拉动了蓝思科技相关业务的业绩增长。
从行业整体来看,业绩增长的48家企业覆盖了AI眼镜产业链的全环节:上游的芯片、传感器企业受益于核心元器件需求增长,如瑞芯微上半年智能眼镜芯片出货量同比增长45%;中游的模组与整机制造企业凭借量产能力抢占市场,除则成电子、蓝思科技外,立讯精密也披露AI眼镜代工业务收入同比翻倍;下游的品牌与渠道企业则通过产品迭代打开市场,如小米生态链企业华米科技上半年智能眼镜销量同比增长62%。与之相对,其余55家业绩下滑或持平的企业,多因尚未实现AI眼镜业务的规模化落地,仍处于技术研发或小批量试产阶段。
行业分析师王鹏指出,2024年上半年是AI眼镜商业化的“分水岭”,随着头部企业完成量产能力建设,叠加消费端“AI+穿戴”需求觉醒,赛道将进入“强者恒强”的竞争阶段。“具备核心技术储备、稳定客户资源和规模化交付能力的企业,将持续抢占市场份额,而未能跟上量产节奏的企业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据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AI眼镜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80%,产业链相关企业业绩增长动能有望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