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林
这两天,国内业界和舆论场对于TikTok(抖音国际版)在美国的交易,讨论十分热烈,大多数人持十分乐观的态度,《TikTok在美国稳了,它居然是最大赢家》《为什么说6年前那场“十亿豪赌”,tiktok是最大赢家》等标题见诸报端或网络,就可见一斑。但是,事实并非那么简单,其背景仍十分复杂。
之所以出现十分乐观的气氛,主要是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通过微博透露的信息,给人们的印象是,掌控TikTok的字节跳动公司占了上风。从沈教授提供的情况看,TikTok交易中的调整涉及到了两个重要实体:字节跳动TikTok美国公司和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调整过后,“TikTok美国业务”将由这两个公司分别运营。
不管是媒体还是社交网路,大家都在讨论“TikTok美国业务”可能的运作方式。所谓“TikTok美国业务”实际上有很多的公司主体,上面提到的两家公司最为重要。下一步,双方讨论的重点将是字节跳动继续拥有TikTok算法的知识产权,并会授权美国主体——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使用相关知识产权,向美国主体收取授权费。
由此可见,业界所谓“字节跳动卖掉了TikTok美国业务”“算法将由美国控制”等说法,是一种误读。字节跳动TikTok美国公司和TikTok美国数据安全公司之间,是“委托运营”的关系。双方对“委托运营”基本框架形成共识,以及“委托运营”的落地,还需要在具体条款上进行细化和执行。
仔细分析,“委托运营”只不过是折中方案,而非字节跳动的完全胜利。好在该方案避免了最坏的“强制出售”或“全面禁用”结局,但本质上是中美在现有格局下的暂时妥协。字节跳动保持了部分控制权,但也做出了实质性让步。
这说明,业界对TikTok交易过于乐观。截止目前,这场博弈没有绝对赢家,但各方都拿到了想要的东西。至于说到谁是赢家,字节跳动只不过是“半赢”。TikTok在美国市场是“现金奶牛”——1.7亿月活用户贡献了全球30%的广告收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字节跳动保住算法主权等于保住了未来,短视频的竞争本质是算法竞争,失去算法,TikTok将沦为普通工具。
从TikTok“脱钩”到“挂钩”。过去五年,中美科技竞争总在“封杀”与“反制”中循环,但TikTok的事实证明:当市场利益足够大,技术壁垒足够高,“合作”比“对抗”更划算。未来,我们可能看到更多“精准挂钩”——在AI、半导体等领域,找到“安全与发展”的平衡点。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并未获得TikTok的算法,只是从字节跳动租用了一套算法然后自己“训练”。这条信息很耐人寻味。美国高层既担心外国过多干涉,想要借助这个技术工具为自己的服务,同时,又想要让一部分亲信多赚一笔。美方要求TikTok美国用户数据由甲骨文公司存储和管理,并对其算法拥有安全检查权限,这对字节跳动的技术控制和商业机密构成挑战。
也许,TikTok在美国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受中美整体关系影响。若双边关系在其他领域出现紧张,TikTok很可能再次成为美方的政治筹码和打击目标。美国官方面虽多次延长剥离期限,但其政策摇摆不定,未来仍存在变数。美方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态势并未完全改变,TikTok未来仍可能面临来自美国方面的其他压力。
显而易见,美国官方将TikTok的禁令第五次延长至12月16日,似乎留下一丝悬念。然而,TikTok交易的法律战还将继续。也就是说,TikTok在美国法院的法律挑战并未结束,任何不利的司法裁决都可能再次改变局面。现在,对于字节跳动和TikTok而言,真正的挑战或许不在于能否度过眼前的危机,而在于如何在一个日益分裂的全球互联网中,找到长期可持续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