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出口激增缓解欧洲新能源产业断粮危机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稀土磁铁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8月份单月出口量达2582吨,环比激增21%,创下年内新高。这批关键材料的及时到货,为欧洲新能源产业链注入强心针——多家因原料短缺停摆的风电和电动车制造商得以重启生产线。
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稀土磁铁在新能源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从特斯拉的驱动电机到西门子的风力发电机,再到ASML的光刻机,都依赖这种战略材料。目前欧盟98%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而中国掌控着全球85%以上的稀土加工产能。今年1-8月,中国对欧出口总量突破2万吨大关,是美国进口量的三倍,凸显欧洲绿色转型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依赖。
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出口数据公布次日(9月19日),欧盟委员会突然祭出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这份长达120页的文件中,12家中国企业被列入制裁名单,涉及石油贸易、炼化及物流领域。欧盟指控这些企业协助俄罗斯规避能源制裁,但提供的证据链存在明显缺失。新规还包含对俄液化天然气的加速禁运计划,将原定2028年的截止日期提前至2027年。
布鲁塞尔方面动作频频背后,政治博弈暗流涌动。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声明中特别强调,这是首次将制裁矛头指向第三方金融机构。而据政客新闻网披露,该方案明显带有迎合美国政治需求的色彩——特朗普团队近期正强力施压盟友对中俄贸易实施更严厉封锁。
制裁大棒尚未落下,欧洲企业已感受到阵阵寒意。受影响中企年贸易额超80亿欧元,若制裁落地,欧洲汽车、化工等行业将面临供应链震荡。更严峻的是,欧盟智库预警显示:一旦中欧稀土贸易中断,新能源产业将陷入18-24个月的供应危机,生产成本可能飙升40%,危及10万就业岗位。
尽管欧盟启动120亿欧元的稀土自主计划,但现实困境令人却步。在立陶宛,某新能源企业因中国出口管制已遭遇40%的原料缺口,生产成本上涨15%。行业专家指出,欧洲本土化生产面临三重障碍:精炼技术壁垒、严苛环保标准、3-4倍于中国的成本劣势,至少需要5年才能形成有效产能。
中国商务部迅速作出强硬回应,誓言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企业权益。这并非空头警告——7月欧盟制裁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后,中方立即将两家欧盟银行列入反制清单。8月又对立陶宛金融机构实施对等制裁,展现出捍卫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这场博弈背后,是全球化石能源转型的深层矛盾。欧盟虽在2022年就提出关键原材料自主战略,试图将单一供应商依赖度降至65%以下,但中国在全球矿产供应链的统治力让计划举步维艰。从刚果的钴矿到智利的锂矿,中国掌控着全球60%锂、70%钴和近乎100%石墨的加工能力。正如德国工业联合会警告:在新能源赛道上,没有中国参与的脱碳计划注定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