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说,过了63岁就可以退休了,不用继续辛苦工作,或者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而对于做企业的老板们来说,其实没有真正的退休一说。
我们看王健林就知道了,他是1954年的,到2025是71岁。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这个岁数,很多人都是不想干,也干不动了。
但有些人要么是还想继续把工作干下去,要么是不得不继续干。王健林大概是属于后者。
三张照片读懂王健林积极求变的这些年!
早在2012年的时候王健林就未雨绸缪,想要推动万达的转型,万达虽然是地产江湖的大玩家,但王健林风险意识很强,他当时就在为万达的未来考虑。
2012年是电商如火如荼的时候,王健林也想把万达打造成全球最大的商业O2O平台,线上线下融合,于是有了后来的"腾百万"的联盟。
在2015年,马云问王健林愿意为O2O转型付多大代价,“坦克装上翅膀未必是飞机,坦克就是坦克”,王健林则表示如果他们是梁山聚义,那你这个“卢俊义”想不想入伙。
马云最后拍了下桌子,认为他们的联盟缺乏共同的使命和愿景,更像是草台班子。
从事后看,马云是对的,如果王健林能够从善如流,那飞凡网那么大的浪费或许就避免了,万达转型也可以少走弯路。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这是王健林2016年的王健林所说。
这个时候的王健林看起来红光满面,意气风发,有睥睨天下的气势。
2017年的万达就面临流动性危机了,王健林果断壮士断腕,把手中的文旅和酒店项目打包低价售出。
据说在签约现场还有过“摔杯”的小故事,但无关紧要了,王健林靠他的敏锐洞察和果断行动化解了很大一部分的风险。
但还不够。
万达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
在2000年后,王健林就想从住宅地产转为商业地产,万达城市综合体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商业道路,万达的商业模式也走向了成熟。
“建造房子,然后销售房子,这种模式肯定不能长久发展下去,因为在全国,每年开发房地产的面积总量有30多亿平方米,如果按照1:2的容积率计算的话,全国每年就有十几亿的土地面积被占领,这种土地开发的模式肯定不能长久。”
到了2015年左右,王健林判断行业会为萎缩,他不想万达还是“地产商”的定位,所以他积极做服务性业务,想要让公司有合理的现金流。
问题是从2016年开始的,万达商业要先私有化再转上A股,但A股一直上不去,万达的压力越来越大,要知道万达是跟投资者有对赌协议的,然后王健林又签了对赌协议,让万达商管赴港IPO,结果也还是失败。
对赌失败就要还钱,很简单。
富贵险中求,也在险中丢,求时十之一,丢时十之九。
其实不仅仅是对赌,这也跟王健林多元化的战略选择和凶猛的海外投资有很大关系。比如万达做文旅,王健林就想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复制“万达城”项目,形成规模效应,“要让迪士尼中国的这一块财务十年到二十年之内盈不了利”。
在王健林看来,不管什么行业,万达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第一。
还有海外的投资,从并购美国院线公司AMC开始,万达究竟在海外花了多少钱,恐怕唯有王健林清楚了。
所以,王健林是果断,但可能还不够果断。做生意要冒险,但不意味着冒险就必然成功。一旦是赌错了方向,那可能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七十一岁的王健林还退不下来,他需要继续为自己的商业帝国奔波,尽量争取一个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