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蓝鲸新闻9月30日讯(记者 陈晓娟)外资加速“抢筹”中国资产的潮流下,港股保险股也在这轮配置中吸引着国际资本的关注。
记者注意到,年内多家外资机构在港股市场对保险股进行了调仓动作,或在此前底仓基础上“小步快跑”加仓,或是逐步建仓触及举牌线,或是阶段性减持“落袋为安”。从典型动作来看,包括挪威央行举牌众安在线(6060.HK),高盛、贝莱德、花旗调仓中国太保(2601.HK)、中国人保(1339.HK)、友邦保险(1299.HK)等多家头部险企。
专家指出,外资年内举牌、调仓港股保险股,是全球资本在当前环境下进行资产再平衡的战略选择,既是对中国资产长期信心的体现,也源于港股保险股自身凸显的配置价值,“港股市场特别是保险股提供了显著的高股息和估值洼地优势,对于寻求稳定现金回报和避险的长期资金吸引力巨大。”
外资年内密集调仓港股保险股
港交所数据显示,5月至7月末,港股市场长线稳定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677亿港元,短线灵活型外资机构资金累计流入约162亿港元,不少优质资产获加仓,其中就包括港股保险股。
举例来看,年内,摩根大通、贝莱德等外资机构对港股保险股密集展开调仓行动。记者根据港交所数据不完全统计,摩根大通于年内先后增持中国人保、中国财险(2328.HK)、友邦保险、中国平安(2318.HK)、中国太保H股,截至目前持股比例分别为10.64%、9.53%、9.12%、7.44%、10.89%。
贝莱德年内先后增持友邦保险、中国人寿(2628.HK)、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财险H股,截至目前持股比例分别为6.07%、6.33%、6.51%、5.99%、5.96%。
挪威央行则通过陆续增持实现对众安在线的举牌,跻身第五大股东。从触发动作来看,其在8月7日买入134.81万股众安在线,持股数量达到8289.27万股,H股持股比例增至5.07%。
不过,外资机构并非单一买入,而是视情况有调仓减持。例如,摩根大通在9月数次减持中国太保H股,持股比例从25.15%降至10.89%;贝莱德在9月11日将中国财险H股持股比例减持至5.99%,数日后增持至6.19%,约一周后又减持至5.96%。花旗则在年内分多次减持中国人寿、友邦保险H股,截至目前持股比例分别为4.98%、4.97%,其年初持股比例分别为6.02%、5.85%。
从市场表现看,港股保险板块年内整体上行,个股涨幅分化。记者据同花顺数据计算,截至今日收盘,中国人保涨幅高达92%左右,中国人寿、众安在线、中国财险涨幅也在50%以上,中国太保、友邦保险涨幅40%左右,中国平安上涨约28%,长线持股机构享受到不少浮盈。
为此,部分外资选择阶段性“落袋为安”也不失是好的策略措施。网经社电商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认为,短期来看,市场情绪波动、利率小幅调整等扰动,或导致外资对港股保险股阶段性减配,但大规模撤离概率低。
部分外资机构明确表达了对保险股的看多态度。摩根大通9月的一份研报指出,经过年内反弹后,内险股现价水平对应2026年预测市盈率约7倍,股息回报率预达约4%,风险回报状况改善,预期市场将会上调盈利及股息预期。
高股息叠加估值修复支撑配置热情
从市场逻辑来看,低估值带来的中长期修复空间与行业转型释放的增长红利,是外资增配港股保险股的核心驱动因素。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年内加仓港股保险股,是全球资本在当前环境下进行资产再平衡的战略选择,这既是对中国资产长期信心的体现,也源于港股保险股自身凸显的配置价值。
其认为,港股市场特别是保险股提供了显著的“高股息”和“估值洼地”优势,对于寻求稳定现金回报和避险的长期资金吸引力巨大。此外,我国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加之市场对经济复苏及险企基本面改善的预期,共同强化了外资增配的动力。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中国保险行业正处于深化转型的关键阶段,负债端的渠道、产品、成本优化持续落地。东海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陶圣禹表示,从负债端看,预定利率下调对保险销售的催化较为显著,预计新产品切换后的价值率提升将夯实险企价值增长基础;从资产端看,险企一方面作为蓝筹将受益于市场对红利资产配置需求提升,另一方面OCI账户配置也将更好地平衡投资收益与业绩增长,资负端同步改善进一步提升配置吸引力。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则在接受蓝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外资配置的底层逻辑仍是对中国前景的信心。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效率驱动”新阶段,保险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发展空间广阔。(蓝鲸新闻 陈晓娟 chenxiaojuan@lanjing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