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一纸通知,在全球铁矿石贸易圈掀起惊涛骇浪,美元结算体系迎来最强挑战。
九月底,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国内钢铁企业发出通知,要求
。这一决定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在国际贸易圈引发巨大震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这一举动绝非偶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急忙出面回应,对中国的决定表示“失望”,并呼吁尽快恢复贸易。但中国市场态度明确:
。
01 买方革命,掌握定价权
过去几十年,铁矿石市场一直由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巨头主导。他们掌握着资源和定价权,买家只能按照他们的规则交易。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却长期在采购上受制于人。除了接受高价,还必须使用美元结算,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将国内几十家钢厂的采购需求集中起来,统一谈判,彻底改变了以往“
”的局面。
这次暂停采购美元计价铁矿石的决定,就是中国作为
展现自身话语权的明确信号。
02 人民币结算,不只是换种货币
这次中方的要求非常明确——问题不在铁矿石本身,而在于结算货币。中国希望在大宗商品贸易中,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让人民币成为更常规的结算货币。
其实,中国早在十年前就尝试过用人民币进行铁矿石交易,但当时规模较小。如今,随着跨境支付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层面对货币独立性越来越重视,人民币结算的推进明显加快。
2025年上半年,已有几笔大宗铁矿石交易成功通过人民币完成结算。流程更加顺畅,企业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升。
人民币结算不是简单的“换种货币”,而是整个交易体系的转变。从银行融资到结算系统,再到汇率风险控制,人民币结算意味着中国在整个流程中的话语权正在增强。
03 美元霸权,根基正在动摇
美元已经没有了锚定物,未来走向谁也说不清。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已开启降息周期,美元指数承压下行,大宗商品价格面临重估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非美元货币结算成为规避汇率风险的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波动率显著低于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稳定的计价基准。
若铁矿石交易以人民币计价,不仅能帮助企业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财务损失,更可推动大宗商品定价体系逐步脱离美元框架。
04 中国市场,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
必和必拓需要明白,中国市场不是“想卖就卖”的选项,而是“失之不可再得”的命脉。
2024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总量高达
,占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的40%。这一庞大的市场容量,使得中国有足够的底气改变游戏规则。
如果必和必拓坚持美元结算,不配合人民币交易,后果不是中方“不买”,而是其他供应商“取而代之”。力拓、淡水河谷这些竞争对手正紧盯风口,一旦必和必拓迟疑,他们未必不会主动示好,接下中国这块“香饽饽”。
更重要的是,中国手中的选择不止一个。几内亚的
正在加快建设,预计年底前就能正式出矿。国内铁矿开发也在加快,废钢资源回收利用越来越成熟。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依赖进口的市场。
05 全球贸易,游戏规则正在改变
这场人民币与美元的“结算博弈”,更像是一场全球贸易秩序的“技术更新”。就像手机从功能机换成智能机,用户一旦体验过效率的提升,就再也回不去了。
中国此次对必和必拓说“不”,其实是给全球开了个头。一旦人民币结算在铁矿石领域站稳脚跟,接下来的铜、煤、石油、天然气,都会是下一个“试点”。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商业谈判,而是一次
。必和必拓的回应,将不仅影响它自己的市场份额,还可能决定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
过去是卖家定规矩,现在是买家握主动。当人民币开始在大宗商品市场“刷脸”,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更是一种全新的国际规则。
过去几十年,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习惯依赖美元,这不只是因为美国经济体量大,更因为它控制着金融基础设施-10。但现在,这个格局的根基已经出现了裂缝。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此次出手挑战美元结算体系,是一次精心计算的战略决策。这向全世界表明:
。
人民币越来越“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全球力量变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