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最近在接受采访时提前给中美贸易谈判“预热”,表示这次谈判将会有“重大突破”。10月2日的报道中,他透露,中美最高领导人将在本月下旬的APEC会议期间举行非正式会晤,他本人也将参与到即将开始的第五轮贸易谈判。贝森特信心满满地称,这轮谈判将会有“相当大的突破”,其中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农产品采购。
这一说法与他之前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今年8月20日,贝森特还表示自己对中美当前的关税水平感到满意。如今,贝森特和特朗普突然松口,给即将开始的谈判加了不少“戏剧性”,这实属罕见。选择用“重大突破”这种模糊的说法,既不涉及具体内容,又能激起公众的期待,实际上反映出美国现在的经济形势非常紧张,特朗普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制造一些“希望”。这也说明了中美经贸博弈已经远离了特朗普最初所预想的“速战速决”,进入了一个长期消耗的“持久战”阶段。
特朗普此时的焦虑不言而喻。对中国发动的关税战显然已经证明是徒劳且不理性,尤其是中美共同暂停关税战的决定,足以说明这一点。在今年的出售旺季,美国的大豆对华出口仍然为零,这使得特朗普很难向农业州的选民交代。特朗普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州的支持,而原本希望特朗普能带来更多对华销售机会的美国大豆农户,如今却面临巨额亏损,这种局面显然让人觉得讽刺。
从过去的经验来看,特朗普主导的重大策略往往缺乏全局思考的深度,而且他挑选的团队成员通常只是盲目执行,缺乏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他显然低估了美国自身的缺陷。比如,稀土和普通消费品的依赖中国,甚至大豆这种农业产品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特朗普无视这些,单方面加征关税,最终导致美国大豆的价格远高于巴西和阿根廷,失去了中国市场。
可以说,特朗普在全球面前上演了一出经典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戏码,这也是他急于与中国高层面对面沟通的原因之一。特朗普希望通过“元首外交”来解开目前的困局,至少在大豆问题上能获得一定的缓解,从而为市场带来一些积极信号。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内舆论压力,也能稳定金融市场,避免“特朗普奇迹”的泡沫破裂。
然而,特朗普是否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最终还取决于他是否能认真听取中国方面的意见,并且拿出实际的行动来展现诚意。大豆问题已经充分证明,中美经贸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合则两利,斗则两伤”绝不是空话。自2016年以来,美国在经贸领域的多次尝试都未能撼动中国,反而是因为中国的韧性始终高于美国,导致美国屡屡失败。
只有真诚地回应中国的合理诉求,才能让这场由美国自己引发的经济争端平稳收场。如果美国继续加大压力,最终承受损失的将不仅仅是农民,特朗普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