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美国在遭遇反华措施的“反噬”后,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
10月1日,美国密歇根州的民主党籍州长格雷琴·惠特默发表讲话,批评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认为与盟友关系恶化是“不明智、不必要的”,并指出中国是从中获利最多的国家。
同一天,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达了对美国大豆农民困境的理解。他提到,中国在谈判中故意不买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农民“受苦”。他还表示,不会通过补贴来解决问题,而是会在未来的谈判中要求中国履行购买大豆的协议,以缓解这种“危机”。
从特朗普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他将美国豆农的困境归咎于中国,二是他过于自信。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在9月的农业展上表示,美国大豆正面临严重危机,语气中充满焦虑。他所持的报告显示,美国有50%的大豆依赖出口,而中国曾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买下了美国大豆出口量的六成。然而,到2025年,中国的订单栏中却出现了“零”字,连续四周,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没有一单来自中国。
更令美国豆农绝望的是,这种“零订单”的局面并非一时突发,而是特朗普政府过去七年三次加征关税的结果。2018年,当特朗普第一次对中国加征关税时,拉格兰就警告称这会给行业带来约200亿美元的损失。令人可笑的是,特朗普重新回到白宫后,不但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将关税从34%大幅提高至145%,企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
然而,这样的政策直接削弱了美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报复性关税后,每吨成本比巴西大豆高出近300元,进口商自然转向其他供应国。如今,密歇根州的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大豆,芝加哥期货市场的价格跌至五年最低点,而中西部的农场破产申请同比增长了35%。
特朗普却在社交媒体上指责中国“不买大豆是出于谈判目的”。然而,这种甩锅言论并未能获得农民的认同,爱荷华州的一位农场主在社交媒体上诉苦称:“关税毁了我,我只能把最好的庄稼搅碎埋掉。”
特朗普敢于加税的根本原因,正是他固守着一种过时的认知——即中国无法离开美国的大豆。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已经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美国大豆的买家。如今,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每年进口量占全球的60%,这一体量足以改变全球供应链格局。
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加速建立了一个以巴西为主的多国采购网络。截至2024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的69%,而美国的份额从34%大幅下降至22%。到2025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巴西大豆的占比飙升至85%,阿根廷也凭借取消出口税的政策获得了大量订单,而美国的大豆份额则不足5%。
此外,中国在优化进口来源的同时,还采取了“节流”措施。国内的科研人员开发出“豆粕减量替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畜牧业。这项技术将猪饲料中豆粕的比例从20%降至10%,每年可以节省数千万吨大豆,相当于过去从美国进口量的七成以上。同时,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也在扩大,2024年自给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进口依赖度逐步降低。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向中国喊话,要求中国增加大豆采购量并提出“特事特办”。共和党议员也频频联系中国使馆,期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更是每月向白宫致信,催促尽快解决大豆问题。然而,他们似乎忽视了,谈判是双向的,并非单方面的索取。
中国的态度其实很明确:商务部发言人早在9月25日就表示,“如果美国真心想增加大豆贸易,首先应取消不合理的关税”。这句话直指问题的核心:美国的关税壁垒才是阻挡其大豆出口的主要原因,解铃还需系铃人。
但单纯取消关税并不足以解决问题。中美双方的诉求本质上不在同一频道:中方希望谈判涵盖更广泛的议题,如中美关系架构、关税壁垒、台海局势等,而特朗普只关心大豆订单,力图以最低成本保持农业州选民的支持。这样的谈判注定难以顺利进行。
当然,中国从未拒绝合理的合作,但前提是美国必须展现诚意。小维认为,美国必须采取三项措施:第一,彻底取消对华不合理的关税,恢复美国大豆的价格竞争力;第二,停止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不再将农产品当作施压工具;第三,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时展现尊重,为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氛围。
至于特朗普所幻想的“降价促销”,其实并不现实。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凭借政策优势已占据了市场,要想夺回份额,美国光靠降价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美国需要重建信任,因为中国进口商最怕的不是价格高,而是政策的不稳定。
所以,贸易战没有赢家,理性才是唯一出路。特朗普政府仍试图施压,但过去的成功经验显然已经不再适用。如今,特朗普面临两难困境:如果取消关税,就会动摇自己“强硬对华”的形象;如果不取消,中西部六个农业州的选票就难保。这些曾经支持他的豆农,现在已经公开表示“投票倾向”,这对特朗普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