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A股市场涌现一股大股东增持潮,折射出产业资本对市场价值的重新审视。在这股浪潮中,130家上市公司获得了大股东的真金白银注入,其中,49家公司的增持数量更是突破千万股大关。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前15名公司的增持规模均超过4000万股,尽显大股东的雄厚实力和坚定信心。
具体来看,光大银行以高达2.64亿股的增持量傲视群雄,稳居榜首。华菱钢铁和南京银行紧随其后,单笔增持均超过1亿股,展现了钢铁巨头和区域银行对自身发展的强大底气。
从行业分布来看,银行、能源、高端制造三大板块成为增持的主力军。苏州银行更是上演了一幕“集体力挺”的大戏,12名高管集体出资增持60万股。华夏银行的核心骨干也纷纷加入增持行列,增持金额高达3190万元,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公司前景的看好。
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此轮增持潮的主体既有家底殷实的国有大型企业,如光大集团豪掷5166万元增持光大银行,也有实力雄厚的民营巨头,如荣盛石化获得控股股东高达10亿至20亿元的增持计划。
与2024年同期相比,本轮增持潮的金额增幅显著,这无疑反映出产业资本对当前A股市场估值水平的认可,认为不少优质公司已被低估,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大股东增持,通常被市场解读为一种“信心宣言”,但其背后的动机却需要投资者进行多层次的剖析。
价值低估,无疑是驱动大股东增持的首要逻辑。例如,西部矿业的控股股东在增持1.73%股份时就明确表示,公司的股价未能充分反映其拥有的资源储备优势。在类似案例中,增持比例超过1%的公司,往往具备市盈率低于行业均值、股息率较高的特点,具备较强的安全边际。
除了价值发现,增强控制权也是大股东增持的重要考量。恒逸石化的控股股东通过增持,使其持股比例从53.07%提升至54.07%,直接强化了对公司的控制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银行板块,增持行为往往与补充资本金的压力相关。例如,南京银行的大股东紫金集团增持5677万股,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有助于缓解银行面临的资本充足率压力。
然而,投资者也需要警惕部分增持行为可能带有“被动维稳”的色彩。对于一些业绩承压的公司,股东增持的目的仅仅在于短期提振股价,而非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实质性改善。因此,对于增持比例低于0.1%或者金额过小的案例,其信号意义可能要大打折扣。
那么,什么样的增持才更值得投资者关注呢?
根据2024年至2025年的案例统计,满足以下条件的增持,其后续股价表现往往更为稳健:例如,同济科技的增持比例高达8.03%,在公告后的90日内,其超额收益达到了15%以上。
此外,苏州银行高管用自有资金进行增持,相比于公司回购,更能体现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能源、化工类公司在行业复苏期获得增持,往往预示着公司业绩的拐点。例如,荣盛石化在油价上行周期获得工商银行的贷款支持进行增持,其股价反弹幅度超过30%。
另一方面,部分公司尽管获得了大股东的买入,却因基本面疲软而长期滞涨。例如,某些业绩不佳的个股,即便获得了千万级别的增持,仍然难以摆脱阴跌的颓势。在震荡市中,增持的短期提振效果也更容易被系统性风险所抵消。
面对这波增持潮,投资者需要建立一个立体的筛选框架,综合考量以下几个维度:
首先,单次增持的金额需要与公司的市值相匹配。例如,格力电器增持4186万股,虽然比例仅为0.75%,但绝对数量巨大,且近三年持续增持,其信号意义更为强烈,表明大股东对公司的长期价值充满信心。
其次,关注低市净率且股息率超过4%的公司。银行股中的南京银行、光大银行等,在增持后往往能带来长期的投资回报。
最后,关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受益于政策红利行业的公司。在这些行业中,增持与基本面改善形成合力,更容易推动公司价值的提升。
同时,投资者也需要警惕以下几类公司:短期股价已经透支利好的标的;增持后立即出现机构减持的个股;以及现金流紧张却强行回购的公司。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公司存在潜在的风险。
总体而言,产业资本的涌入历来被视作市场底部的风向标。然而,本轮增持潮也夹杂着复杂的动机。一方面,国有资本如中国华电建立常态化的增持机制,释放出政策托底的信号。另一方面,民营股东如恒逸集团通过“自有资金 专项贷款”的方式进行增持,这种杠杆操作能否持续,仍然存在疑问。
当增持从“价值发现”的工具异化为“市值管理”的手段,其信号意义是否会被稀释?这正是本轮增持潮引发市场质疑的关键所在。
归根结底,这波增持潮究竟是产业资本对价值的集体宣誓,还是新一轮估值博弈的序幕?这仍然需要投资者保持清醒的头脑,穿透现象看本质,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
上一篇:原创 最新GDP!全国50强城市洗牌:杭州力压天津,大连暴涨,临沂46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