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印度多家企业向中国递交了近30份稀土进口许可申请,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甚至在议会中表示,必须与中国沟通,确保稀土供应稳定。这一幕让人感到困惑:印度虽然拥有690万吨稀土储量,俄罗斯也有1000万吨,为何中国一收紧出口,印度和俄罗斯的产业就会陷入慌乱?
许多人认为中国稀土资源是“天生的优势”,但实际上,这是一段“逆袭传奇”的故事。 中国的稀土逆袭 早期,中国并不拥有全球最多的稀土储量。直到江西赣南地区的离子型稀土矿被大规模开发,中国才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与此同时,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上最大的轻稀土矿,保障了中国基础工业的供应;而江西赣南则主导了全球中重稀土的产能。 其中,镝、铽等中重稀土元素是许多高端技术的核心原料,比如F-35战机的发动机和东风导弹的制导系统,而这些原料全球至今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这使得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中拥有了独特的“战略王牌”。 技术与战略布局 除了资源优势,中国的技术创新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徐光宪院士团队开发的“串级萃取法”使中国的稀土提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项技术能高效分离17种性质接近的稀土元素,纯度可达到99%以上,且分离成本比传统方法降低了70%,废水回收率高达95%。更重要的是,中国将这项技术对外提供服务,但核心技术绝不转让。这让澳大利亚的韦尔德山矿和美国的芒廷帕斯矿不得不将矿石运送到中国加工,全球99%的重稀土分离工作都由中国承担。 此外,中国还通过不断的出口管制加强自己的话语权。例如,2011年实施的出口配额制、2023年对镓和锗等关键稀土元素的管制,2025年4月对钐、钆等稀土元素加强许可审查,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全球供应链的震动。这并非“垄断”,而是保护本国产业安全的必要措施。 俄罗斯的稀土困境 虽然俄罗斯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尤其是在北极地区发现的新矿床使其稀土储量达到1000万吨,但由于种种原因,俄罗斯仍难以实现稀土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部分矿床位于西伯利亚冻土带,低温会损坏设备,开采成本高得离谱,比中国高出三倍以上。而且,西方的制裁使得俄罗斯在高端设备和资金的供应上遇到了巨大障碍。原本计划在2020年投产的托姆托尔矿床因制裁而被迫推迟,直到2025年才由Rosneft公司接盘,但由于设备成本上涨,项目仍将延迟完成。 此外,战乱导致的勘探困难和矿区无法正常开发,使得俄罗斯的稀土资源变成了“沉睡资产”。即便俄罗斯计划到2030年将稀土产量从几千吨提升至5万吨,当前的产量仍然仅占全球1%。缺乏中国的分离技术和不受制裁的设备,俄罗斯的稀土梦看起来仍然遥不可及。 印度的稀土困境 印度虽然常常宣称自己是全球第五大稀土储量国,但实际上,印度的稀土产业仍面临重重困难。印度的690万吨稀土储量主要分布在安德拉邦和奥里萨邦的沿海砂矿,但由于技术、资金和政策的三重短板,印度至今未能有效开发这些资源。印度的矿业部数据显示,沿海地区的稀土氧化物含量高达58%,且开发潜力巨大,但由于严格的生态保护法规和开采许可难以批准,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进展缓慢。 此外,印度的技术和资金短板也让其稀土产业难以突破。全球17种稀土元素中,印度只能处理其中的4种,且纯度无法满足高端应用的需求。2025年,印度披露称,2024-2025年度,印度进口稀土磁铁的费用已高达2亿美元,几乎全部依赖中国供应。印度的主要稀土公司甚至只能生产粗矿,必须将其运送到国外进行加工,这导致成本大幅上升。 印度的资源自保与中国的作用 为了自救,印度采取了一些混乱的措施,例如在2025年6月暂停向日本出口粗矿,希望通过“资源自保”来争取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印度并未认识到,日韩也依赖中国的分离技术,印度即使与其合作,也只能生产低端产品。暂停出口反而让印度失去了粗矿的销路,最终不得不再次向中国申请进口许可。 印度矿业部还推出了“关键矿产使命”计划,试图吸引私营企业加入稀土产业,但由于技术瓶颈,投资可能最终只是“打水漂”。尽管印度的资源潜力巨大,但在技术、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缺陷使得这些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未来的稀土产业 从目前的全球稀土产业来看,替代方案并不乐观,未来稀土产业的话语权仍将掌握在中国手中。随着新能源和5G产业的爆发,稀土的战略地位将愈发重要,而中国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在短期内无人能敌。 中国还在进行太空资源开发和深海稀土资源的勘探。例如,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的土壤中,稀土含量比地球矿石高出20倍,为未来太空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还在南海的可燃冰开采区发现了深海稀土结核,资源竞争的战场正逐步从陆地扩展到深海和太空。 中国还通过“循环经济”进一步加强稀土的供应链优势。在赣州,回收企业已经开始从废旧手机和动力电池中提取稀土,这不仅减少了对原生矿的依赖,也打破了美日环保的虚伪形象。中国正在通过“绿色开采—高端应用—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模式巩固其稀土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 结语 中国几十年来在稀土领域的布局,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勘探开始,到徐光宪院士团队的技术突破,再到如今的深海和太空探索,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且稳固的体系。其他国家即便有雄心壮志,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和数百亿美元的投资,才能追赶上中国的脚步。 尽管中国在稀土领域拥有巨大的优势,但中国始终没有“摆架子”。为了推动全球新能源转型,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展开合作,确保稀土产业链的稳定发展,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典范。
下一篇:原创 4000点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