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水财经社 纳兰
从50万到80万,30万的贷款利息能省不少钱。
就在2025年国庆长假刚过完第一个工作日,南京市就祭出了楼市新政,将单缴存人贷款最高额度从50万元提至80万元,这是继利率下调、异地通贷后,南京年内第三次优化公积金政策。
公积金贷款额度上调,其实就是为购房人省钱,因为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贷要低0.4个百分点以上。
我们一直认为,降低购房成本比降低购房门槛更重要,只有让大家觉得省钱,才会提振购房积极性。
近一年来,南京在公积金政策上面花了很多功夫,因为房贷利率地方是决定不了的,而公积金政策可以由地方调整。
但是我们认为,房贷政策还必须进一步放松,特别是利率方面,要继续下调。
公积金贷款最核心两条分别是利率和额度。
根据2025年10月9日发布的《关于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的通知》,单缴存人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由50万元/人提高至80万元/人。家庭(夫妻双缴存人)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仍为100万元/户。而如果是单身带俩娃的话,最高可贷96万,二胎家庭最高可贷120万。
本通知自2025年10月9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2025年10月9日前未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承办银行应征询借款人意见进行相应调整,并修改贷款申请资料。2025年10月9日前已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做调整。
这是今年以来南京第二次放松公积金贷款政策了。
在今年6月底,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过优化公积金相关政策的通知,主要包括三条:
1.扩大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范围。将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范围由南京都市圈扩展至全江苏省。
2.放宽异地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条件。异地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不再受缴存人工作地和户籍地的限制。
3.延长存量房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长期限。将南京市存量房(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最长期限由20年延长至30年。
今年8月,南京公积金又出台政策,公积金贷款可以买公寓,而且可以提取公积金做首付,首付比例最低只要三成,可贷30年。
而在2024年,南京公积金更是把公积金的范围扩大到南京都市圈及江苏全省,而且只要是在这个区域范围内连续缴存6个月(可以跨城计算),就能在南京使用公积金贷款购房。
政策红利最终要落到购房人的账单上。以李哲的购房案例测算,他购置总价240万元的首套住房,采用“80万公积金+40万商贷”组合,与旧政策及纯商贷相比,成本差异显著。
按2025年5月调整后的利率标准,5年以上首套公积金利率为2.6%,首套商贷利率为3%。若贷款30年采用等额本息还款:
新政后80万公积金贷款:月供3194元,总利息34.98万元
旧政策50万元公积金+70万商贷:月供3326元,总利息39.74万元
纯商贷120万元:月供5054元,总利息62万元
经计算,新政使李哲每月少还132元,30年累计节省4.76万元。若为多子女家庭,叠加20%额度上浮后,节省金额可增至5.8万元。
利率差是成本差异的核心。当前公积金与商贷的利率剪刀差达0.4~0.65个百分点,贷款额度越高,节省越明显。以家庭贷款100万元计算,30年总利息差额达6.8万元,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的可支配收入。
尽管公积金政策成效显著,但市场更期待商贷利率的进一步下调。这背后,是房贷资产的优质属性本身该有的市场定价。
房贷本身对于银行来说就是优质资产。
2024年六大国有银行年报显示,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虽有上升,但最高的工商银行也只有0.86%,建行、农行、中行、邮储银行和交行的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76%、0.77%、0.74%、0.73%、0.75%。
这个不良率相比信用卡和消费贷款,房贷的不良率可谓是不值一提。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不良率为2.39%,建设银行为1.09%,农业银行为1.55%,邮储和交行分别是1.34%、1.12%。
首先是房子是有抵押贷款,而信用卡和消费贷绝大多数是无抵押,属于信用贷款,所以风险可控且收益稳定。
但是房贷的利率定价和消费贷的利率竟然是倒挂的,有抵押的利率竟然还高于无抵押的利率,这个明显就不合理。
当前南京首套商贷利率3%,较公积金利率高0.4个百分点,而很多消费贷的利率都可以做到2.6%以下,凭什么消费贷利率比房贷利率还低?
如果商贷利率降至2.6%以下,120万贷款30年可再省至少3万元利息,相当于契税减免金额的3倍。
我们认为,利率下调是楼市复苏的关键。2024年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3%,为历史首次负增长,反映购房需求疲软。
所以我们认为,房贷利率应该继续下调,至少要低于消费贷利率,才符合常理和正常的风险定价,否则房贷就变成了割购房人的韭菜。
南京不断在公积金政策上做文章,其实目的也是间接降低房贷利率。若能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降低商贷利率、规范中介收费,形成“三驾马车”拉动格局,其经验或将成为全国楼市调控的重要参考。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