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发生了两件看似矛盾的事情,一方面,俄罗斯向印度提出希望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曾经对人民币结算态度回避的印度,居然同意了;另一方面,印度被曝扣押了中国企业大约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并且有报道称,英国法院已经判决必须归还。那么,为什么印度会在石油交易上做出妥协?而那50亿元资金又究竟何时能还回去?
为什么印度会接受用人民币结算?
其实,印度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人民币结算,而是因为现实的需求迫使它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根据实际情况,2025年上半年,印度每天从俄罗斯进口约175到180万桶石油,占其总石油进口量的35%到40%。俄罗斯的石油便宜,每桶比国际油价低8到10美元,对于印度这样的能源需求大国来说,无疑是个节省成本的好机会。
然而,问题在于支付方式。最初,印度打算继续使用美元或者阿联酋的迪拉姆结算,但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表示,如果印度继续这么做,美国将加征25%的关税,这使得印度只能放弃这一想法。之后,印度试图推行自己的“石油卢比”,希望用卢比支付,但由于卢比贬值严重,且俄罗斯几乎无法利用卢比进行贸易,印度只好放弃这个方案。
最后,俄罗斯指出,如果印度继续用无法流通的货币支付,就必须减少石油购买量。此时,人民币成为了唯一的可行选择。俄罗斯与中国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习惯使用人民币结算,收取人民币后,俄罗斯可以用它购买中国的商品,甚至换成卢布支付工资。因此,印度不得不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
实际上,印度国有炼油厂今年8月已经悄悄通过人民币支付了几次石油款项。目前,俄印石油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2%。对于莫迪政府来说,刚刚完成选举,必须稳住民众,尤其是油价上涨时,必须妥协以确保能源供应。
印度扣押中国企业50亿资金的背景
与此同时,印度对中国企业的50亿元资金却在持续拖延。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22年,当时印度突然宣布,小米涉嫌非法转移资金,冻结了小米约555.1亿卢比的资产,折合成人民币约为50亿元。这笔钱对小米来说至关重要,占其在印度当年净利润的58.8%,几乎等于小米在印度的半年利润。
当然,小米不甘心,立即上诉并提供了合规证据。从2022年到2025年,经过了三年的上诉,但今年9月,德里法院仍然驳回了小米的诉求。这显然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更像是一种“拖延战术”,印度故意通过拖延时间来迫使中企做出妥协。
在此期间,印度还提出了一些苛刻的要求,甚至要求小米将其高管换成印度人,所有供应链必须转移到印度,出口业务也必须交给本地经销商。显然,这并非是单纯的归还资金,更多的是通过这种方式逼迫中企“变相让步”,把部分市场利益交出来。
双重标准的矛盾
印度在石油交易上接受人民币结算,与其在中国企业资金冻结问题上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表面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印度在国际事务中采用的“双重标准”。在石油上,印度选择人民币结算,是因为它能够降低成本,稳定国内民生,这是“务实取利”;而在中企资金问题上,印度则采取保护本土企业的方式,希望通过拖延和附加条件逼迫中企做出让步,这就是“保护主义夺利”。
通过这样的手段,印度实际上是在用中国的便利——人民币结算,来支付石油费用;同时却在给中企制造障碍,这种做法无疑是在损害国际信誉。从短期来看,印度似乎从中获利了——通过购买俄罗斯便宜的石油节省了大量成本,并通过冻结资金和施压中企让步,表面上看像是赢了。
但从长远来看,印度已经损害了自己的商业声誉。今后,其他外资企业在进入印度市场时,可能会考虑到“我的资金会不会被冻结”这一风险,可能会因此放缓或放弃投资。
未来如何?
对于印度来说,人民币结算石油是一个权宜之计。当国际油价下跌或出现其他更便宜的石油供应时,印度可能会放弃这一方式。而关于中企50亿元资金是否能顺利归还,还很难预测。只要印度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法,它就不会轻易松口。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印度希望吸引更多外国投资,并且在全球经济中站稳脚跟,长期依赖“扣钱”这一手段是不行的。印度迟早需要给中国企业一个说法,否则,未来有多少外资愿意冒着被扣资金的风险进入印度市场?
总的来说,莫迪政府的妥协是迫于现实压力做出的,而印度冻结中企资金则是为了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本土利益,两者看似不相关,实际上都暗藏着印度的利益考量。未来如何平衡“占便宜”和“留口碑”,将决定印度能否在国际商业舞台上保持长期竞争力。毕竟,商业世界讲究的是诚信,频繁的“小聪明”最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