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院出了个里程碑判决,不光授权清盘人接管许家印名下资产,连他离岸家族信托里的财产也一并算进去了。
清盘人团队火速启动“全球追资产”行动,靠着国际司法协助,把许家印及关联方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77亿美元(约550亿元人民币)资产全部冻结了。
这场风波不光让许家印“财富传代”的小算盘彻底落空,还狠狠炸醒了那些总把离岸信托当成“债务避风港”的富豪们……
恒大倒了,这绝对是中国商界最惨的教训之一。以前号称“宇宙房企”,现在留下2.38万亿巨债:境内3203亿逾期、境外191亿美元,还有6040亿合约负债。这么大的债坑,连累75万套房子烂尾,无数供应商被套牢。
危机后,清盘人杜艾迪、黄咏诗接了恒大100多家子公司,一查总资产才270亿港元,能变现的不到20亿。现在这“资不抵债”的惨样,跟以前的风光完全没法比。停牌前股价就剩0.163港元,市值从巅峰3700多亿港元跌到21.5亿,没了99%还多。
2025年8月25日,中国恒大正式从港交所摘牌退市。 退市后,恒大在资本市场彻底没钱可融。30万散户股东的股票,直接变成没法交易的电子数字。更糟的是,3500亿港元的申报债权,能拿到的清偿还不到1%。
在恒大危机全面爆发前,许家印夫妇已经开始了精心策划的资产转移计划。时间回到2019年,彼时恒大危机尚未全面爆发,许家印夫妇已在美国搭建起2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3.8亿元)的家族信托架构。
这笔巨额资金主要来自两人2009年至2022年间从恒大分得的500多亿元人民币红利,通过离岸公司层层转移后注入信托,并指定两个儿子为受益人。
根据香港高等法院的调查,许家印对信托资产保留了高度控制权。法官在判决中指出,许家印名义上把资产转入信托,却保留了投资决策、更换受益人等核心控制权,使受托人沦为“傀儡”。
更关键的是,恒大早在2017年就埋下财务黑洞,许家印明知公司危机四伏,仍在2019年危机爆发前突击转移资产,这明显属于“欺诈性资产转移”。
所以在2025年9月的判决生效后,清盘人团队立即启动“全球资产追索行动”,冻结了许家印及其关联方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77亿美元资产。这些资产曾被老许用“家族信托”的方式保护起来,包括伦敦市中心的33套豪宅、纽约曼哈顿的写字楼以及多艘豪华游艇。
因为家族信托长期被视为财富的“诺亚方舟”和“最后防线”,理论上可以将个人资产与企业风险、债务纠纷彻底隔离。然而,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彻底撕碎了“离岸信托=绝对安全”的神话。
法院“击穿”许家印家族信托所依据的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和 “欺诈性资产转移原则”。无论信托架构多复杂,只要委托人能实际控制资产,就不算真正的独立信托;债务人不能一边欠着巨额债务,一边用信托为家人保留财富。
在大规模债务危机中,法律更倾向于维护被欠薪、欠房款的普通债权人权益。这些法理支柱让许家印的家族信托防线被“击穿”。
说得更深入点,信托的安全性取决于结构独立性与设立目的的合法性。实现“资产隔离”的必要前提包括:信托的资金来源必须“干净”;委托人彻底放弃控制权;受托人必须具备独立受监管资质;受益权透明、分配机制合理;信托设立时未处于已知或可预见的债务风险中。若任一条件缺失,法院即可认定信托名实不符,从而“穿透信托屏障”。
而许家印隐藏在全球各地的资产细节令人咋舌,这些资产如今都成为清盘人追索的目标。作为冻结规模最大的板块,33套豪宅全部扎堆伦敦核心区,堪称“移动的黄金储备”。更关键的是,28套物业由信托控制的英属维京群岛公司持有,但法院查清:许家印才是实际决策者,受托人只是“橡皮图章”。
香港资产见证了许家印的财富起落,如今尽数被封。山顶布力径“家族堡垒”:三栋独立别墅2009年花12亿港元买下,巅峰时值25亿港元。
其中B屋2024年折价拍卖仅卖4.7亿,缩水超4亿;C屋、E屋曾抵押给日本资本,最终仍被清盘人接管。
纽约写字楼是曾源源不断供血的“现金牛”。这处位于第五大道与42街交汇处,紧邻中央车站,属曼哈顿“黄金矩形”核心区的资产,包括38层大楼中的12-15层整层,建筑面积1.2万㎡。
2018年花6.8亿美元购入,现估值7.5亿美元。此前年租金3200万美元全流入信托账户,如今清盘人直接切断这条“暗线”,租客也被要求向接管账户缴租。
而在许家印的资产转移计划中,甚至连家庭关系也成了工具。
许家印的前妻丁玉梅也深陷泥潭,其名下资产被冻结后,法院根据其生活需求裁定每月仅能领取2万英镑生活费,与此前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更具戏剧性的是,丁玉梅因认为信托资产分割不公,已向香港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次子许滕鹤返还其“应得份额”,这场家族内斗让曾经显赫的许家印家族颜面扫地。
如今,法院和清算人调查发现了真相:丁玉梅只是代持,许家印仍能控制,且信托资金来源不合法。法院认定两人“技术性离婚”属于资产转移,直接将丁列为共同债务人。
在许家印的信托安排中,两个儿子的待遇也大相径庭。长子许智健只能领取收益、动不了本金,本金留给孙辈,确保家族财富的长期稳健传承。次子许滕鹤未获得同等信托安排,2023年因恒大财富事件被内地部门带走调查。长子许智健虽有离岸信托“防火墙”,仍被香港清盘人起诉并冻结全球资产。
总之,许家印的案例证明,信托的核心价值在于“合法合规的财富规划”,而非“逃避债务的避风港”。事实上,离岸信托因其“资产隔离”“税务优化”等功能成为富豪群体的“标配工具”,甚至被部分人曲解为“避债神器”。香港法院判决时引用的国际原则很明确:“任何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资产转移都无效”,“实质重于形式”。
不管合同写得多漂亮,只要资金来源违法、信托人仍控资产,信托就会被穿透。相反,合法的信托安排能够实现财富的有效传承。
中国香港女演员沈殿霞的家族信托就是正面例子。2008年沈殿霞病重时,将约6000万港币资产装入信托,针对女儿郑欣宜设置了精准条款。35岁前每月仅能领取2万元生活费,500万嫁妆需以签署婚前协议为前提,且必须工作满10年才能获得全部资产。
这种设计既规避了挥霍风险,又倒逼女儿独立成长,如今资产已增值至2.4亿港币。
说来说去,许家印这事儿,算是给所有老板上了一堂超贵的法治课,耍小聪明钻法律空子根本守不住钱,踏踏实实合法经营、讲诚信才是真靠山。现在时代早变了,全球监管越来越严,“离岸”不是“没人管”,“信托”也不是万能保险柜,想转移资产、搞金蝉脱壳,最后只会资产被冻、名声搞臭,甚至众叛亲离。
回头看恒大垮台,扩张时就埋了五个致命坑:靠高杠杆猛冲,瞎搞多元化分散钱和精力,流程乱得管理跟摆设,看错政策走偏方向,企业文化还畸形、造假成风。
这些坑给金融圈和好多企业当了血淋淋的反面教材,而恒大退市更是用2.4万亿负债证明,做生意不是赌钱,得把风险和收益平衡好。现在港交所再也没有0333.HK这个代码,它留下的不只是一堆冰冷数字,更是关于贪婪、规则和救赎的沉重思考。
目前清盘人已经找国际机构给许家印全球的房子估值,接下来要公开拍卖,卖的钱优先还恒大普通债主。不过纽约那栋写字楼归美国管,得等特拉华州法院判完23亿美元信托撤销案才能处理。
但不管结果咋样,许家印的海外财富梦早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