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简“金布”到央行购金:国家信用的金与债之权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至2025年9月末,黄金储备达7406万盎司(约2303.5吨),已连续11个月增持;同期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中国美债持仓降至约7307亿美元,为2009年以来低位。两条冷数据,像棋局的中腹落子:一手押黄金,一手疏美债。
把这步法放回中国财政—货币的长时段里更清晰。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秦简《秦律·金布》提醒我们,早在战国—秦,国家已将金属出入纳入法网;到西汉,武帝设平准、均输,以官手调节物价。《盐铁论·平准》载:“贤良曰:轻重之不齐,商贾所病;大夫曰:官收其贱,官出其贵,以调其轻重。”今日的储备结构调整,仍是“调轻重”的现代版。
器物与制度互证:唐宋以铜钱为流通,元明试纸钞而信用衰竭,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改税为银,“库平两”成国家会计准绳;全球层面,西班牙白银经帆船涌入东亚,改变东亚金银比价。19世纪英国以金本位确立信用秩序,1931弃金本位,1971美关闭黄金窗口,美元转为纯信用货。跨文明的共同点是:金属与主权信用此消彼长,国家信用的锚随风险迁移。
把镜头拉回交易盘面。2025年前八个月,上海黄金交易所各品种累计成交量单边21450.372吨,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期权累计成交量单边91249.941吨;官方储备虽在9月仅增1.24吨,但增持节奏与市场价格之间的“逆向”拿捏,是央行在价格高位与安全边际之间的权衡。世界黄金协会统计,2022—2024年央行年购金量连续破千吨,2025年二季度官方购金约166吨;央行购金已是全球共同动作。
为何黄金上、债券下?一则,黄金为非主权信用资产,能对冲单边制裁风险;俄乌冲突后,外汇冻结的先例使储备多元化成为“制度性防御”。二则,美国债务攀升抬高利息负担,信用价格与利率路径的不确定性,迫使储备管理更注重期限、风险和相关性。减持并非弃用,而是结构再平衡:避免集中单一风险,同时保持与美元资产的必要联通。
古代度量,今朝权衡。斛、斗、斤、两之变,背后是国家对“轻重”的把控;盎司、久期、久期缺口与VaR的现代语言,也在做同一件事——把国库的风险转化为可管理的指标。史家常言,“食货者,政之本”。当黄金与美债的一增一减映入报表,我们读到的不是短线行情,而是信用锚点在地缘与周期间的缓慢位移。
罗马帝国因金币成色反复减损而信心流失,清季因白银外流、财政失衡而改铸铜元、筹新税;每一轮调整,都在提醒:权力的边界,首先由财政决定。今日的储备多元化,既是金融技术,也是文明自保。
你在所在城市是否观察到金饰回流、典当行生意变化或美元资产配置的悄然调整?欢迎分享一线细节,供我们把这场“轻重之术”的历史画卷继续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