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生活竞争已经到了过于惨烈的地步。这种竞争最终能否给产业带来的创新和增量?”
撰文|程佳
编辑|翟文婷
千团大战后,沉寂多年的「本地生活」赛道战火重燃,新旧玩家再次竞逐万亿市场。
淘宝闪购一夜之间成为阿里最强增长板块,小红书推出「小红卡」以会员制探索新路径,高德「扫街榜」上线首日访问量超4000万。而此前京东高调入局外卖行业,抖音和快手本地生活也在寻求差异化突破。
如果算上原本布局最深的美团,以及借助小程序渗透的微信,本地生活大概是汇聚互联网巨头最多的领域之一。
最关键的是,大部分玩家的核心业务此前跟本地生活无关。这些原本是内容、社交、电商、工具等不同属性的产品,却总有办法在本地生活找到自己的解题思路。
本地生活因此也成为竞争最为充分,甚至可以说惨烈的领域。这种竞争最终能否给产业带来创新和增量?
一、新玩家有什么新玩法?
10 月份,本地生活又加入两支新力量,高德和小红书。一个是地图导航工具的用户心智,一个是内容社区。此前他们都在本地生活领域有不同维度和不同程度的积累,只是如今更明确地开始发力。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目前探索影响的以到店消费为主。
高德打出的牌是「扫街榜」,主页点出去这个频道,最显眼的一句话是「10 亿人用脚投票的真实榜单」。美食、景点和酒店是三大细分赛道,本质还是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小红书给出的解题思路是 9 折权益的「小红卡」,以及「小红书精选」虽然目前开通的城市有限,但是小红书消费决策的用户心智深入人心。
高德和小红书不会认为彼此是正面竞争对手,但他们选择进入同一个战场,不可避免地在开始争夺人群。
高德显然采取的是高举高打的策略。「免收首年开店费」的招募商家优惠政策、面对C端消费者的巨额补贴和「每天分1亿红包」抽奖活动……粗略估算,短短一个月内,集中于高德扫街榜的直接推广费用就超十亿元。
除此之外,高德还做出「永不商业化」的承诺。高德地图CEO郭宁给出的解释是,「真实是榜单的核心生命力,扫街榜的核心目标就是真实反映用户的选择。」
沿海旅游城市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阿茂,却对此不以为然:「这个榜单本质上是为外地游客服务的,因为只有游客才需要导航去找店,而本地人要去自己熟门熟路的地道老店,根本不需要打开导航。」
但在「游客视角」中,高德扫街榜的作用显而易见。国庆期间从广东来北京旅游的小陈,必然要通过大众点评和高德扫街榜寻找餐厅。但他的感受是,「满屏都是连锁店,一眼望去没看到所谓的『宝藏小店』,反倒是南门涮肉、紫光园、四季民福、方砖厂这种全网都能看到的网红店。」
这本是高德想避免发生的事情,没有谁想做第二个大众点评,差异化是新入局者本能的追求。但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当下互联网信息渗透足够的情况下,差异化的数据和信息从何而来?
小红书觉得自己对这个题或许有新的解法。作为一个UGC 生产机制的社区,海量用户的反馈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信息。
小红书交易产品负责人、本地产品负责人莱昂在9 月底的一次分享会上提到,「外界关注小红书消费打9 折的权益,我们更想讲小红书精选」。
他解释道,作为生活社区,小红书给用户的很多生活建议指南,本身就来自用户自己的体验分享。基于这样的逻辑,平台希望能筛选出基于用户真实评价的好店。所以在产品机制上,小红书会把笔记的评论做内容聚合。
虽然,小红书很早前就积累了大量本地生活相关的内容,过去,平台也以非正式的营销方式,策划过「马路生活节」。但是就在今年9 月,小红书选择把本地生活的内容集中到一起,且有正式品牌给到用户。而此时行业的背景是,淘宝闪购异军突起,高德入局,抖音快手继续发力,时机显得有些微妙。
莱昂在回应外界关心加入战局的动机时,他说小红书内部的态度是,本地生活是一个不得不做、肯定会做的事。
至此,本地生活集齐的玩家策略也更加清晰:
美团作为核心玩家,不论是到店还是到家,服务零售的产品线最为全面,当然压力也最大;
抖音流量最为充沛,凭借短视频的场景化呈现激发用户即时消费意愿,辅以低价团购,主攻到店消费。
淘宝闪购在京东预热、饿了么积累的情况下,在到家方向找到新的活力和增长。而高德同样作为阿里集团的一个板块,主打到店消费。
小红书虽然入局比较晚,但因为社区基因,生活内容的底色,在信息价值方面竞争力最强。
只是这些是商家和用户想要的,还是只是平台的一厢情愿?
二、商家应变
站在商家的角度,多平台入局带来新变量,同时也带来新挑战。
在一线城市经营连锁餐饮的品牌管理者林哲告诉新莓daybreak,「两年前我们几乎只做美团,后来抖音的探店视频带火了我们两家分店,现在几乎是多平台运营。小红书上的『打卡笔记』带来不少年轻客群,我们还在高德上挂了团购券,针对周边上班族做引流。」
去年,林哲的团队专门分出两个人负责多平台运营,一个对接短视频平台的探店达人,一个维护各平台的团购活动与用户评价,虽然人力成本增加了,但总体营收也在逐年递增。
与林哲这样的连锁品牌不同,在三线城市大学城附近经营一家面馆的老李,则对多平台运营的感受更为复杂。「一开始觉得平台多了是好事,能多接订单。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简单,抖音要拍短视频,小红书要发图文,美团要做评价维护,每个平台的规则都不一样。我一个小店,哪有精力应付这么多事?」
为了节省成本,老李过去几年愣是自己学习剪辑短视频和推流,偶尔请周边的大学生帮忙写小红书笔记,即便如此,也常常因为不熟悉平台算法,导致推广效果参差不齐,「有时候花了钱推团购券,核销率却很低;有时候没做推广,可能一条探店视频又突然火了,订单量暴增反而让后厨忙不过来。」
尽管如此,上个月老李的店还是入驻了高德,而且十一期间还来了新客。他还在研究平台的运营规则,原则就是,「如果能带来收益,肯定会在这个平台继续运营。」
从「单一平台深耕」转向「多平台适配」,这已经是商家的常态。
以到店为例,在抖音侧重打造「爆款单品」,用短视频展示菜品的制作过程与口感;在小红书强调「场景化体验」,引导用户分享种草内容;在美团则注重「评价维护」,通过优质服务提升店铺评分。另一方面,商家也在尝试「组合打法」,比如在抖音、小红书引流,再通过美团的外卖或到店核销完成交易,借助不同平台的优势形成闭环。
重点是,要想达到理想结果,必然有对应的条件和成本。
最基本的,平台之间运营规则差异大,商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不同平台的算法逻辑、活动规则,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流量。其次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推广费用,多平台都比单一平台运营成本更高,
尽管如此,大部分商家或主动或被动都走向多平台运营。
在海岛经营一家民宿的陶生,多平台运营实现了客源结构的优化。「以前我们主要靠携程、美团接单,客人以商务出行和家庭游客为主。现在在小红书上分享民宿的『观海景观』和『赶海体验』的笔记,吸引了很多年轻游客。虽然要应付多个平台,但客源更丰富了,也不用再受制于单一平台的抽佣和规则限制。」
这背后折射出的也是用户需求多样化细分化的现状:有人注重性价比,有人追求体验感,有人偏爱社交属性……单一平台已难以满足所有需求,而不同平台的差异化定位,恰好为商家提供了对接不同客群的机会。
所以,于商家而言,多平台运营不是「选择题」,更像是一道「生存题」。
三、从内容到交易
除淘宝闪购和京东外卖试图改写到家的格局,目前大部分玩家的主力部署还是在到店。
到家和到店,一字之差,对平台的能力要求截然不同。到店以内容服务为主,影响消费决策,通俗讲就是引流,赚取商家的广告佣金,模式轻盈,只要平台有流量就有机会变现。到家则不然,除产品供给之外,还有履约环节。
也就是说,不论是既有玩家美团(大众点评)、抖音、快手还是新进入的高德、小红书,到店本质是流量转化,看谁更能影响用户消费决策心智。
过去,内容种草转化交易,这个路径跑得最通的还是抖音。
短视频探店+低价团购,这两个产品形态就把种草和拔草两个环节打通,且这依然是抖音本地生活目前最核心的模式。
2024年,抖音探店相关短视频超过24亿条,商家达人累积合作次数同比增长152%。同期,抖音生活服务平台里「种草」类相关视频带动商家销售额提升113%,短视频看后搜的用户比例提升了73%。
无论是切身体感,还是数据支撑,从业者对此都有共鸣。这也是小红书入局之初,更想强调小红书精选的深层次原因。
相比线上消费,本地生活从决策到履约,中间需要用户真正身处实体门店,种草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莱昂在解释好店精选价值的时候提到,这些信息应该在小红书社区用户之间充分流通起来,但是此前并没有被用一种方式得到有效组织和集合。
相比之下,内容是高德的短板,作为一款导航工具产品,此前高德借助宝贵的窗口期,在移动出行领域站稳脚跟,现在试图将触角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餐饮、景点和酒旅。没有内容优势,高德基于位置服务,可能会在某些场景下满足用户需求。比如,用户打开地图时,搜索周边,对距离和位置有强需求时。
但是仅仅提供信息价值是不够的,如果用户没有在平台完成消费闭环,不能介入交易环节,也难形成护城河。这是早年与美团双雄竞争时代,大众点评面临的困境。
没有人愿意重蹈覆辙,小红书也不愿意只停留在信息推荐的层面。
所以与小红书精选并存的是「小红卡」,如果从小红书精选里发现喜欢的线下商店,平台正好有9折权益,就能在小红书进行结算。会员售价为168元/年,目前平台有90天体验卡限时活动。
为此,小红书还设立了一个负责本地生活付费独立部门。
莱昂解释说,小红书做本地生活付费目前还是非常早期的阶段,还不到给平台带来收益的时候,「我们希望用户以低门槛的方式体验在线下场景付费,还是处于想验证用户为什么愿意付费的阶段。有多少用户会买这张卡,有多少用户会带卡去线下,用户会怎么评价这张卡在店里获得的体验,这是我们最关注的。」
战局已经拉开,本地生活尤其到店业态的竞争愈演愈烈,占据市场最大份额的美团会怎么应对,还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