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新的数据了——看国际支付整体比例,美元依然以47.79%的绝对优势占比雄踞榜首,欧元(22.77%)、英镑(7.38%)、日元(3.69%)紧随其后。
人民币排名第五,占比3.17%;加元以3.12%的占比排在全球第六的位置,港元、澳元、新加坡元、瑞士法郎分别以1.97%、1.63%、1.42%和1.04%的占比位列第七至第十名。
静默的革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克制”
当我们把视线从广义支付转向更具核心意义的“跨境贸易”领域时,会发现一个更富深意的图景。根据SWIFT同期数据:在全球跨境贸易金融业务中,人民币占比已达7.28%,超越欧元(7%),稳坐第二把交椅。
这清晰地表明,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的接受度与潜力,正稳步提升。更具里程碑意义的变化发生在中国国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在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透露:
“十四五”以来,人民币在中国跨境贸易中的使用占比已由16%上升到近30%。这意味着,在五年时间内,人民币在本国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几乎实现翻番,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然而,一个关键且常被忽视的悖论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中国在自身的跨境商品贸易交易中,使用本币结算的比例仅为30%左右,美元依然占据首位。
这一数据,恰恰是中国对国际美元体系“战略性支持”的最直接证据——在全球范围内,中国拥有充分的议价能力和市场魅力来推广本币,但我们依然在绝大部分大宗商品贸易以及与众多贸易伙伴的交易中,主动选择使用美元。
这一“克制”本身,就是对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巨大贡献与支撑——我们每多使用一美元结算,就在为美元的全球网络效应增添一个节点。
危险的误判:对华金融压制等于动摇美元根基
当前美国政治阶层中弥漫的对华强硬论调,尤其是特朗普所鼓吹的极端脱钩策略,在金融层面无异于一种战略“自杀”行为。
他们的根本误判在于:只将中国视为体系外的“挑战者”,而拒绝承认中国已是体系内的“关键支柱”。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封锁和金融威胁,只会迫使中国加速拆解其所背书的美元支柱。
一旦对抗升级,中国被迫动用手中的“金融武器”,美国将首先承受难以估量的代价——加速“去美元化”:中国可凭借其全球最大贸易国的地位,在与俄罗斯、沙特、巴西等资源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中,全面扩大本币结算规模。
仅将人民币在中国自己的跨境贸易中30%的结算占比提升至50%,就意味着每年减少数千亿美元的美元需求,直接冲击美元作为贸易媒介的核心功能。
外汇储备多元化:若中国出于资产安全考虑,开始有序、渐进地减持美元资产,哪怕每年减持一定比例,也将在全球市场引发示范效应,推高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加剧其本就严峻的债务压力。
打造替代体系:中国有能力和动力进一步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发展,并与其他国家的支付系统对接,打造一个独立于SWIFT的、可替代的金融基础设施。
这些举措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已在不同层面悄然推进的战略选项。美国的压力,只会为这些选项的全面实施提供最充分的理由和最快的加速度。换言之,特朗普需要考虑自己会不会让这个时机加速到来。
不可逆转的未来:理性的抉择何在?
数据已经发出了最明确的预警: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3.17%的占比,在全球跨境贸易中7.28%的占比,与之在中国跨境贸易中近30%的占比,这中间的差距,正是人民币未来巨大增长空间的写照。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扩大,以及“一带一路”合作、数字货币等新渠道的拓展,即使没有外部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美国的对抗政策,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这一进程来得更早、更猛、更具系统性。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十字路口,南生认为:美国政客最理性的选择并非是“徒劳地”试图掐断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而是应承认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已然关键的角色,在一个更加多元化、多极化的货币体系中,寻求与中国的共存与合作之道。
因为维护一个尚有中国背书的国际美元体系,远比应对一个失去中国支持后风雨飘摇的美元世界,对美国而言代价要小得多。是选择共生,还是共损?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未来几十年全球金融的稳定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