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长群里疯传的两张图,把无数家长和学生都看沉默了。
第一张是北大数学学院2025届本科毕业生去向,213人中有109个读研,66个出国,真正走上工作的只有32人。
更扎心的是,这32个人中,有14个去了教育行业,占43%,比搞金融、进大厂的还多。
第二张是复旦中文系的毕业去向,考上公务员的4个,当老师的12个,进教培的5个。
这两张表,像一记闷棍,砸在所谓名校光环的脸上。
哪怕是北大、复旦这样的顶尖学校,本科毕业也越来越难找到一份像样的工作。
01
— Dr小鱼 —
名校学霸的尽头是教培
北大数院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
2025年北大数院录取了192人,其中国家集训队成员9人,数学竞赛金牌得主48人,强基破格录取约48人。
三类顶尖选手加起来105人,占了54.7%。剩下的40%多,也几乎都是各省数学满分、Top10的状元级人物。
换句话说,这地方汇聚的全是天才,他们的智商完全吊打普通人。
但他们毕业后,却有一半的人去了教培机构。
在很多人眼中,这是“智商的浪费”,他们本来应该成为科学家、攻克AI难题、参与国家基础科研,结果却成了带高中生做奥数、讲函数极限的“名师”。
如果说北大数院毕业生去教培还算专业对口,那复旦中文系的就业数据,就更让人唏嘘了。
据网传2025届汉语言文学专业107人中,53人拿到保研资格;剔除升学和出国,直接就业的31人里,12人进教育系统、5人去了教培公司,教育相关岗位占比超过一半。
公务员4人,多数被分配到地级市或县城;其余9人散落在广告、保险、崂山可乐、混凝土公司等岗位。
虽说文科生和理科生就业有壁,但无论是清北数院还是复旦中文系,最终都流向了教培行业。
这也让人哭笑不得,一边是家长砸锅卖铁鸡娃上名校,一边是名校毕业生挤破头进教培。
像极了一个残酷的轮回,当年他们拼命刷题考进名校,如今又要回到题海中去教别人刷题。
02
— Dr小鱼 —
为什么名校生毕业都去干教培?
看了这几年的就业形势,我们会发现,几个现实的真相:
首先,教培行业的薪资已经远超许多所谓“体面职业”。
量化分析师入行年薪30—50万,应届生进入科技大厂也在30-40万年薪区间。
而竞赛教练、清北专项班讲师,首年薪资就能达到40-70万,资深者破百万;头部机构的明星教师,课时费800-1200元,寒暑假收入翻倍。
其次,这条路专业对口、技能变现。
尤其是对于数学专业毕业生来说,这些人本身就是从数学竞赛一路杀出来的,熟悉赛题逻辑、命题风格与选拔规律。
现在教培机构开设“清北专项”“强基冲刺”,他们天然就是最合适的讲师。
再怎么说也是教师,除了薪酬之外,工作成就感对名校学生来说可能更重要。
而且,工作稳定、自由度高。
相比于大厂的996、金融的高压KPI,教培更像是一份轻松且回报可观的事业。
甚至连北大数院出身、后来拿下菲尔兹奖的王虹,也曾在国际学校当过竞赛教练两年。
不过在今天的就业市场里,学历并不自动等于好工作,与其在科研体制中被经费困死、在金融圈里当螺丝钉,不如选择一份能让自己体面、能赚钱、还能掌控生活的职业。
特别是对于中文系的毕业生,就算来自顶尖学府,也无法逃脱文科生普遍的就业困境,岗位少、起薪低、社会需求有限。
一位参与双选会的北大文学史学生就提到,今年的秋招现场,就连北大清华都开始“被教育类岗位包围”。
“400个摊位中,三分之一都是教育类,招竞赛教练、高中老师、教培讲师,写着‘不限专业!不卡教资!无需经验!年薪30万起’。”
要知道,文科生在北京互联网大厂的年薪也就20-35万,普通企业工资更低。
而在一些二线城市,30万起的教培岗,折算下来比北上广的高薪还更实在。
在经济下行的现在,教培行业已经称得上是名校生的最优选了。
不是说名校生只能去教培,还是只有名校生才去得了教培。
03
— Dr小鱼 —
名校毕业生的路,可能更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名校生是人生赢家,名校这么难都考上了,还有什么事情能难倒他们。
但是当北大数院和复旦中文系的毕业生最后都殊途同归,成为教培行业的一员。
这其实揭露了名校生的一种共同焦虑:体面的职业在消失,知识的变现路径越来越窄。
过去十年,大学扩招、研究生膨胀、岗位紧缩,让学历溢价逐渐缩水,本科不够看,硕士也越来越多,博士都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焦虑。
过去我们认定的“好工作”,要么像大厂、金融高薪好前途的岗位,要么像公务员、编制教师稳定。
于是,一边干教培一边考公,或者考公考研失败后再转教培,成了不少学霸的职业生涯规划。
但如今,大厂裁员频繁、金融寒冬,体制内竞争激烈,考公人数创纪录增长到三百万,录取率却连1%都不到。
反倒是曾被视为“临时饭碗”的教培,成了最后的避风港。
这也解释了为何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越来越多地转向教育行业,他们是被现实推着走。
当网友还在为这些天之骄子的选择唏嘘时,其实他们早就看清现实,放低身段,躬身入局。
04
— Dr小鱼 —
清北是行业冥灯还是风向标
这几年网上流行一句话:清北毕业生是行业冥灯,清北生走到哪,哪个行业就快不行了。
甚至有人整理出一份清北生冥灯史,看起来真的像那么一回事:
2005年,他们扎堆外企,外企红利期结束;
2008年,他们冲进银行、国企,结果很快限薪了;
2015年,清北涌入金融、投行,泡沫破裂;
2018年,他们进科技大厂,大厂开始裁员降本;
2019年去当老师,教师降薪;
2020年考公考编,财政收紧、岗位缩水。
事实上,清北生从来都不是搞垮一个行业 ,而是最早指导红利、也最先在衰退前期退出的人。
他们所在的每个行业,往往都是社会资源与注意力的焦点。
只是,时代太快,他们的聪明有时也抵不过周期。
当太多高学历者、资本和政策一起涌入时,红利被迅速榨干,泡沫膨胀,调整随之而来。
清北生的存在也抬高了行业门槛,让普通人怨声载道,认为学霸卷坏市场。
比如一些二三线城市中学教师招聘原本一个本科就够,如今985、211成标配,甚至要求清北背景。
当前,我们就是处于后红利时代,无论是经济、产业还是社会结构,都正在经历从扩张到收缩、从增量竞争到存量博弈的转变。
如何在当前的周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如何为下一个红利期做好准备?
到底该让孩子选择什么专业和什么路线?是我们该好好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