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公司实施全面制裁,冻结其在美资产并禁止美国人与其交易。
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内首次对俄实施与乌克兰战争直接相关的制裁,涉及的两家企业原油出口量占俄罗斯总出口量近50%,堪称“掐住了俄罗斯的经济命脉”。
消息一出,全球油价应声上涨5.62%,纽约原油期货突破61美元/桶,一场牵动全球能源市场的博弈正式拉开帷幕。
一
特朗普政府此次出手堪称“精准打击”。俄罗斯石油公司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生产商,其旗下的炼油厂和加油站网络遍布欧亚大陆;卢克石油公司则是俄罗斯最大的私有石油企业,业务覆盖勘探、开采到销售的全产业链。
这两家企业不仅是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更是普京政府维持乌克兰战争的“钱袋子”。
据美国财政部估算,仅2024年,这两家企业就为俄罗斯政府贡献了超过300亿美元的税收。
制裁的时机选择同样耐人寻味。10月16日,普京与特朗普通电话时还达成了在布达佩斯举行和平峰会的共识,但仅仅6天后,特朗普就以“谈判毫无进展”为由宣布制裁并取消峰会。
这种“先礼后兵”的策略,显然是想通过经济施压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正如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所言:“我们希望通过制裁让普京明白,继续战争的代价将远超他的承受能力。”
面对美国的制裁,俄罗斯政坛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情绪风暴,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率先抛出“免疫力论”,声称俄罗斯已对西方制裁形成“强大抵抗力”,此次制裁“不会造成任何特殊困难”。
这种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罗斯累计遭受超过1.2万项制裁,但经济却展现出惊人韧性——2024年GDP增长率仍达到2.1%,通胀率控制在4.5%以下。
不过,扎哈罗娃刻意回避了两个关键事实:一是俄罗斯石油出口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前,欧盟占俄罗斯石油出口的60%,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骤降至不足5%,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和印度,分别占俄石油出口的42%和35%。
这种“东向转移”虽然缓解了短期压力,但也意味着俄罗斯在能源定价权上的话语权大幅下降。二是制裁对俄罗斯石油产业的长期影响正在显现。由于西方技术封锁,俄罗斯石油公司的页岩油开采成本比美国同行高30%,新油田开发进度普遍延迟2-3年。
与扎哈罗娃的“淡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的激烈反应,他在社交媒体上痛斥特朗普是“战争贩子”,称此次制裁是“对俄罗斯的战争行为”,并警告“特朗普已经站在了历史的错误一边”。
这种情绪化表达背后,是俄罗斯精英阶层的普遍焦虑,梅德韦杰夫的愤怒,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战争经济”难以为继的担忧。
在官方层面,俄罗斯仍保持着谈判姿态,扎哈罗娃多次强调,俄方愿根据10月16日通话共识,与美国讨论“经济合作的可能性”。
普京的态度更值得玩味,在10月23日的采访中,他一方面称制裁是“不友好举动”,另一方面又表示“布达佩斯峰会更像是改期而非取消”,并暗示“如果双方能就长远未来展开严肃探讨,合作空间巨大”。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反映出俄罗斯在制裁压力下的矛盾心态——既不愿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又希望通过经济合作缓解国内压力。
二
特朗普宣布取消峰会后,匈牙利成为焦点,作为欧盟成员国中唯一与俄罗斯保持密切能源合作的国家,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表示“峰会筹备工作仍在继续”,并派外长西雅尔多赴美磋商细节。
这种表态背后,是匈牙利独特的地缘经济考量:匈牙利40%的天然气和30%的石油依赖俄罗斯进口,2024年两国能源贸易额超过80亿欧元,一旦俄罗斯切断能源供应,匈牙利经济将遭受重创。
匈牙利的立场遭到欧盟多数国家反对,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直言峰会“令人难以置信”,并威胁要援引《欧盟条约》第七条剥夺匈牙利的投票权。
这种内部分歧,恰恰反映出欧盟在对俄政策上的困境:一方面要追随美国实施制裁,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成员国的实际利益。正如西班牙《国家报》所言:“欧盟正在为美国的战略利益买单,而匈牙利成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这场制裁的影响早已超出美俄两国范畴,在亚洲,印度正面临“选边站”的难题:作为俄罗斯石油最大进口国,印度2024年从俄进口原油1.2亿吨,占其总进口量的38%,但同时又希望与美国保持“印太战略”合作。
为平衡关系,印度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策略——通过阿联酋中转进口俄罗斯石油,2025年上半年经阿联酋转口的俄油数量同比增长270%。
在欧洲制裁引发的能源危机正在反噬自身。欧盟第19轮制裁不仅禁止进口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还将原油价格上限降至47.6美元/桶,导致欧洲炼油厂因成本倒挂纷纷减产。
德国巴斯夫集团宣布关闭路德维希港化工基地30%的产能,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则将炼油业务转移至中东和非洲。
更严重的是,能源短缺推高了欧洲制造业成本,2025年第三季度,欧盟工业产值同比下降4.2%,失业率升至8.1%。
对全球能源市场而言,制裁加剧了供应紧张。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6年全球原油缺口将达到每天300万桶,油价可能突破80美元/桶。
这种局面下,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成为最大输家——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因油价上涨多支付进口成本120亿美元,印度则增加了80亿美元的财政负担。
三
这场美俄石油制裁博弈,本质上是一场“双输”的战争,对俄罗斯而言,制裁虽未立即击垮经济,但已导致其能源出口收入锐减。2025年第三季度,俄罗斯石油出口收入同比下降18%,财政赤字扩大至GDP的3.2%。
为弥补缺口,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家福利基金,该基金规模已从2022年的3800亿美元降至2025年的2100亿美元。
对美国而言,制裁同样代价高昂。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因油价上涨获得短期利润,但长期来看,制裁破坏了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导致美国天然气价格飙升至8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推高了制造业成本。
更严重的是,美元在能源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2025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石油贸易中使用美元结算的比例已从2022年的78%降至41%,人民币和卢布结算占比分别升至28%和31%。
对乌克兰而言,制裁未能带来预期的和平,尽管美国和欧盟累计提供了超过12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但战争仍在持续。据联合国统计,截至2025年10月,俄乌战争已造成超过10万人死亡,300万人流离失所,乌克兰经济规模萎缩至战前的40%。
当前局势下,重启谈判是唯一出路,10月24日,普京在接受采访时再次强调“对话永远优于对抗”,并暗示愿在乌克兰“非军事化”问题上做出有限让步。
这种表态释放出积极信号,如果美国能回应俄方关切,在北约东扩问题上给予俄方安全保障,或许能为谈判打开突破口。
经济合作可能成为破局关键,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已探明天然气储量和第二大石油储量,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建立“中俄印能源联盟”,通过本币结算和长期供应协议规避制裁风险,或许能为全球能源市场提供新的稳定机制。
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制裁无法解决复杂的地缘政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的粮食禁运不仅未能迫使苏联让步,反而加速了其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今天的美俄博弈同样如此——只有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正如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所言:“战争没有赢家,和平才是最大的利益。”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俄乌战争,已经让太多人付出了生命和财产的代价,在能源价格飙升、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美俄两国更应以负责任的态度,通过谈判而非制裁来解决争端。
毕竟在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希望布达佩斯峰会的“改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个让和平重返欧洲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