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做出了一个堪称“狠辣”的决定:要与俄罗斯天然气彻底“划清界限”。在我看来,这无疑是一场以巨额资金为筹码、为政治立场站队的豪赌。
决定详情:彻底“断供”的时间表
从2026年1月1日起,欧盟将不再与俄罗斯签订新的天然气合同。不仅如此,对于现有的合同也设定了严格的最后期限:短期合同最多只能维持到2026年6月17日,长期合同最晚也必须在2028年1月1日终止。这意味着,最晚到2028年初,理论上欧盟将不再直接从俄罗斯购买管道气和液化天然气,双方在天然气贸易上的直接联系将被彻底切断。
代价剖析:经济、工业与民生的三重重创
欧盟做出这一决定,主要基于“不能花钱资助对手”的政治考量。然而,这笔政治账背后,却是巨大的经济代价。
首先是巨额的经济损失。过去三年,由于拒绝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俄罗斯天然气,欧盟多花了超过5440亿欧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其GDP的相当一部分比例(原文1.3万亿欧元表述或有误,推测为占比类比)。这笔巨额开支,无疑给欧盟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其次是工业的衰落。能源成本的高企,使得欧盟工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出现了明显的“去工业化”趋势。以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为例,由于能源成本过高,该公司不得不进行裁员,并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以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
最后是民生的困苦。家庭能源开支的大幅上涨,让许多欧盟民众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统计数据显示,欧盟每10人中就有1人在冬天面临取暖困难的问题,这对于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获利盘点:美、挪、卡、土的“盛宴”
在这场天然气贸易的“大洗牌”中,最大的赢家当属美国。欧盟拒绝购买俄罗斯天然气后,开始疯狂进口美国的液化天然气。2023年,美国在欧盟液化天然气进口中的占比已经高达46%,而且价格还特别高,这让美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除了美国之外,挪威和卡塔尔也从中受益。它们作为天然气出口国,在欧盟市场上的份额有所增加。而土耳其作为俄罗斯天然气过境国,其地位也水涨船高,在地区能源格局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内部纷争:“价值观”与现实利益的碰撞
这一决定并非欧盟内部的一致行动,而是由欧盟核心机构和几个“反俄积极分子”国家强行推动的,他们还将其与“价值观”挂钩,试图以此凝聚共识。
然而,匈牙利等国却坚决反对。他们认为,自家能源严重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这一决定是“牺牲我们的安全来换取你们的政治口号”。匈牙利等国甚至表示,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来阻止这一决定的实施。
落实难题:依赖、成本与团结的三重考验
欧盟的这一计划面临着三大难题。
首先是依赖对象的转换。从依赖俄罗斯变成依赖美国,欧盟将面临新的风险。一旦美国政策发生变化,欧盟的能源供应将再次受到制约,陷入被动局面。
其次是成本与设施的双重挑战。美国天然气价格高、运费贵,这将持续推高欧盟的能源成本。同时,欧盟接收液化天然气的码头、内部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跟不上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
最后是内部的不团结。匈牙利等国的强烈反对,使得欧盟内部在执行这一决定时面临诸多困难。而且,如果未来俄乌局势出现缓和,说不定又有国家会想要恢复购买俄罗斯天然气,这将使得欧盟的决定更加难以落实。
总之,欧盟这一决定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表态,但在经济上却极为不划算。它导致了产业外流、民生困难和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最后能不能完全落实,变数还很多,既要看欧盟内部是否团结一致,也要看替代气源是否可靠,更要看欧洲老百姓和企业还能承受多久的高价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