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好久没写传播复盘笔记了。
这段时间,时不时有品牌和AI的朋友跟我交流:AI产品传播,还能怎么打?
以前靠邀请码,后来邀请码疲倦了,再也没什么出圈案例了;但我倒觉得,最近看的几个传播动作,挺有意思。
它们几乎在行业里先形成一种「好奇链条」,然后再进行持续渗透,所以,我认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传播阶段:表面To C的产品,实质先用To B做杠杆。
怎么说?先看案例:高德那次「封楼」事件挺典型;没有发新闻稿的情况下,先在小红书上放出了一些零散的信息,说公司里有一层楼被封了,不让别人进去。
那些帖子没几天就被截图、转发,广告圈、媒体圈的人全在猜:
高德到底在干嘛?是不是要搞什么新品牌?还是在重组团队?这种模糊的信息,反而比官方通告更有传播力。
因为大家的好奇心被彻底点燃,话题开始自己发酵,就会有大量的人去关注,我当时看到这个案例时,还好奇,一个TOC产品,为什么用TOB打法?
其实,它真正打动的,是KOC,让他们自己去猜,去蹭流量,这样信息像滚雪球一样,就能从行业延展到外部。
这是典型的「B端杠杆」,传播起点不是C端用户。
再看夸克,「C计划」也一样;表面上,是一次AI助手的产品升级,实际上,是阿里在通义体系下第一次认真打To C AI助手品牌。
很多人说夸克在模仿豆包,但忽略了阿里正在试图「再造入口」。所以这场传播是一次「体系内的定位实验」。
一开始,媒体爆料:「夸克内部正在推进一个叫C计划的项目」,可能要吃掉豆包;这话题多刺激啊,大家都喜欢看正面刚的舆论。
然后没过几天,有一大堆小号开始跟进,大家都在猜:C是Chat?Creator?还是Challenge?时间差不多了,夸克才上线了AI助手。
整个传播节奏非常克制没有强推,用一种「行业先知道、大众后发现」的方式,慢慢铺开;所以,传播目标是「让行业帮我造势」。
这两次传播,都说明了同一个趋势:传播力量,正在从单纯「输出内容」变成先「设计结构」;从讲故事,到造信号,从发声,到引发讨论。
我注意到,这种打法国外也在用。十月初,Anthropic 在纽约搞了一场线下活动,名字叫「Zero Slop Zone」。
他们在西村(West Village)的一条街,租下了一个报刊亭,挂上 Claude 的标识,摆上咖啡机、纸笔和几排书架。
外面排队的都是科技圈、媒体圈、创作者,有人冲着咖啡去,也有人就是想拿一顶写着「Thinking」的帽子,这场活动从头到尾,更像一次文化实验。
在被AI填满的今天,它鼓励大家:慢下来,重新思考。
这种「反套路」的姿态特别能撬动传播,因为它先打动创作者拍照、记者发帖、博主点评,内容就这么自发的流到了朋友圈、社交媒体上。
其实代表了另一种传播方向:反势。当所有人都在追热点,它反而用“克制”去夺注意力,越喧嚣,越有人想看安静;所以你看,Claude 这次传播逻辑,跟高德、夸克是一脉相承的:
表面上 To C 的活动,但背后,是对媒体、创作者这些 B 端节点的设计。
如果说上面三个例子是「先造信号,再让行业跟进」,那 Google 跟印度品牌 boAt 的合作,就有点不一样了。
它更像一次「反向借力」。
这场活动在十月初发起,名字很长——「boAt × Google Gemini Challenge」;听起来像一场比赛,其实更像一场「社会实验」。
boAt 是印度最懂年轻人的耳机品牌,定位有点像「印度版的 Beats」,Google 给了它 Gemini 模型的全部开放接口,让年轻人自己去用 AI 生成广告、写脚本、拍短片。
换句话说,这场传播的主角是找到那群在用 AI 玩创作的人。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全靠普通创作者去玩、去比、去晒作品;而这群人,正好是最会带节奏的一拨人,因为他们玩出来的作品本身,就具备品牌的天然扩音器。
所以,你看,这又是一个典型的「B 驱动 C」结构,只是这次的「B」不是媒体、行业人,是创作者群体本身。
最后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boAtGeminiChallenge 这个话题,在印度 TikTok 和 X 上全是自然流。品牌退到幕后,传播却更强。
再看另一个新玩家,Artisan AI。
这家公司成立于 2023 年,总部在美国旧金山。它主打“AI 员工”(AI Employees)主要做外呼、做邮件、做潜客开发。
然后,它的传播操作也蛮值得一看;他们推出一系列海报/户外广告,标语很冲,比如「Stop hiring humans」「Artisans won’t complain about work-life balance」等等。
这些语言啥意思呢?
在重复、低价值的任务里,AI 可以先上;人,要去做更有创造性、更开脑洞的活。它在挑战一个社会共识:工作的边界,挑衅的对象是还没接受「AI 要进人类岗位」这件事的人。
他们的那几张“反人类”海报在旧金山街头挂了不到一周,就成了 X 上最热的图。
科技媒体、创作者、创业者都在转,有人骂它冷血,也有人说这家公司太有 guts 了。
但结果是一样的:所有人都在谈它。传播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让行业先起反应,再让公众跟着情绪跑。这也是「B 驱动 C」的另一种版本:先点燃观点,再点燃市场。
所以,你大概能感觉到一个共同点:
以前传播,我说一句、你听一句;现在传播,是我造个信号,让你替我说。传播的起点,正在从内容,转向结构。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问:这不就是外界常说的「预埋话题」吗?好像也没那么新嘛。
但两者差别挺大。「预埋话题」关注内容,提前种草、埋梗、放风;而「B 驱动 C」关注的是结构,是“让谁先讲”。
一个在写剧本,另一个在排人。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因为传播这几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信息再多,也没人想听品牌自己说话了;用户、创作者、媒体都在挑选「可信的声音」,圈内都喜欢看谁先动。
所以,「B 驱动 C」的底层逻辑是,先影响「能影响小圈子关注」的人。它的本质,是结构换结构;以前靠声量,现在靠节点;以前做曝光,现在做信号。
那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套逻辑有效?
因为信息太多,信任太少。
用户、媒体、创作者都在过滤噪音,大家只相信「谁先动」;行业的人最先知道新趋势,也最早能解释它;他们掌握信息的入口,也决定叙事的方向。
当他们被打动,一句话、一个截图、一个转帖,就能带出整条传播链。
其二,我认为是信任;现在没人想听品牌自己说什么;大家宁愿信一个行业人、一位创作者、甚至信朋友转的那条信息。信任,从品牌转移到了人。
还有成本问题;影响一百个传播者,可能比影响一万个用户更划算;因为后者只看热闹,前者能带节奏。真正的杠杆,就藏在这些节点里。
所以,传播焦点正在从「声量」转向「节点」,谁能设计节点结构,谁就掌握了传播的杠杆。
理论讲完了,落到实操上,一个问题绕不开:品牌该怎么做?我觉得,这类传播有三个关键动作:找节点、造信号、控节奏。
什么是找节点?
传播的起点在那些能带动圈层的人手上,他们可能是行业媒体、创作者、社群运营者、行业顾问;这群人不一定有粉丝,但他们掌握「解释权」。
他们能把一个动作讲成趋势,也能把一个细节变成话题,所以,得先想清楚,这一波传播,我的B端是谁,再决定要不要说。
比如:如果目标是大学生,那真正的节点是那几个在校园论坛上发帖、剪vlog、搞活动的学生;他们写一篇帖子、拍一条短视频,传播力可能比你花十万投一个大号还管用。
第二步,「造信号」。
当找到了节点,接下来要给信号。给什么信号呢?一个代号、一次封楼、一次实验、甚至一句反常规的话。核心为了触发。
让人看了会想:他们在干嘛?是不是有什么要发生?传播真正的起点,就是这一刻的好奇。
最后一步控制节奏。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个预期,很多东西不能吊太久,详细做传播的人都知道。
不过,我还想提醒一下,这种方法论也有一定危险性。
传播如果太聪明,就容易被看出“在设计”,一旦观众察觉自己被设计、被操控,信任感会瞬间崩塌。所以有时候,留点“笨拙”,反而更真。
其次,是节奏失控的风险。
一旦外部情绪提前点燃,节奏很容易从“好奇”变“争议”,从“讨论”变“撕裂”,这个典型的例子是Manus邀请码事件。
一开始被炒得太热,朋友圈、社群、社媒全在传“谁有码”,结果,拿不到人开始在网上吐槽、造梗、反讽;所以,预期管理这件事,很有意思。
第三,是结构惯性的风险,当越来越多品牌都开始玩结构、造信号,大家的免疫力会被拉升,那个时候,最贵的资源又会回到了内容和真诚。
所以,方法论再高级,也要有人味;传播逻辑在变,但人性没变。好奇、信任、归属,永远是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