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不仅拖欠了10亿元货款,还反过来拒绝向中国供应原料,导致中国工厂陷入停工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才开始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那么,荷兰此举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中国又是如何回应的?
9月末,荷兰政府以所谓“经济安全”为名,强行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并且更换了其中国籍首席执行官。紧接着,荷兰单方面宣布暂停向中国东莞工厂供应晶圆材料,声称“无法监管中国工厂的产品交付与质量”。但实际上,荷兰拒绝付款并断供原料,才是导致工厂停工的根本原因。
对此,安世中国发布声明,严厉驳斥了荷兰的行为,指出荷兰总部拖欠中方货款达10亿元。这笔款项原本是支付给位于东莞的封装测试工厂,用于结算已交付的晶圆的成本。然而,荷兰却反过来指责中国子公司“违规使用印章”,并要求将款项汇入未经授权的账户。这些说法漏洞百出,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却显而易见——荷兰政府以公司治理为名,行政治干预之实。
事实上,这场风波的根本原因并非企业间的矛盾,而是由于政治势力的“长臂管辖”。荷兰政府之所以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实际上是为了配合美国在全球科技领域的战略。美国正在实施“科技围堵”战略,而荷兰作为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供应国,早已成为美国的“技术前哨”。通过这次接管,荷兰不仅切断了中方的供应链,也在某种程度上助力了美国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计划。
然而,荷兰可能低估了这一举措带来的后果。首先,安世半导体70%的封装测试产能位于中国。如果失去东莞工厂的支持,荷兰总部将无法完成订单交付。据路透社报道,荷兰虽然紧急寻找其他地区的替代封装厂,但这些厂商的扩建至少需要一年之久。对于全球汽车产业来说,一年时间可能意味着数以万计的生产线停摆。奔驰、宝马等车企已经迫于压力,开始缩减生产规模。
其次,荷兰的做法不仅波及全球车企,更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制造业链条。安世的芯片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行业,还涉及家电、雷达、通信设备甚至军工领域。塔夫茨大学的学者克里斯·米勒指出,如果荷兰方面未能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全球制造业的产出将受到严重影响。欧洲媒体也发出警告,荷兰的做法可能引发“新一轮半导体危机”。更讽刺的是,美国在背后挑动事端,荷兰火中取栗,结果却把火引到了自己身上。
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后,试图以“主权监管”为名堵住漏洞,但却忽视了整个欧洲汽车产业早已深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德国的采埃孚和欧摩威等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迫切向中国商务部申请豁免,希望能够恢复从中国进口芯片。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荷兰指责中国“阻断供应链”时,实际上正是中国的豁免政策,帮助欧洲工厂免于停产。这使得欧洲的政商界意识到,问题并不出在中国制造,而是欧洲政策的自我束缚。
在中美贸易竞争的大背景下,欧洲本希望保持“战略平衡”,但荷兰的举动让欧盟陷入了被动。布鲁塞尔方面虽然试图通过中欧出口管制对话来缓解局势,但面对荷兰的固执行为和美国的幕后操控,欧盟的协调能力显得非常软弱。欧委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在社交媒体上表示“谈判正在取得进展”,但欧洲企业明白,真正的危机远未解除。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事件中,中国始终保持冷静理性。中国并没有选择对等报复,也没有在这个时机收紧出口,而是采取务实的态度,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继续出口芯片,为市场提供了喘息的空间。这一做法不仅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也让欧洲看到了中国并非“供应链威胁”,而是全球产业体系中的“稳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