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最近国际大豆市场正上演一场精彩的商业博弈。原本因贸易摩擦退居次位的美国大豆让出了中国市场,巴西本可顺势成为最大受益者,却因一时贪念错失良机。
面对巴西供应商的突然抬价,中国采购方反应迅速,仅在48小时内就将130万吨的大豆订单转向阿根廷。这一果断决策令巴西出口商措手不及,连当地豆农都只能懊悔地看着商机从指尖溜走。
市场格局变动
这场风波始于今年五月,当美国再次将农产品卷入贸易争端并频繁使用关税手段时,中国果断暂停了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的计划。
在全球主要大豆产区中,巴西自然成为最受瞩目的供应方。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口的7300余万吨大豆中,巴西占比高达71.6%,而美国份额仅剩约20%,基本退出了主要供应商行列。
巴西谷物出口商协会当时预计,照此趋势全年对华出口将突破1.1亿吨,创下历史新纪录。
得益于中国这些年在巴西投资的仓储设施和物流基建,当地出口条件确实优于其他国家。这也让部分巴西供应商产生了错觉,自以为掌握了不可替代的"王牌"。
价格策略失误
手握优势的巴西供应商开始调整策略,试图获取更高利润。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巴拉那瓜港的大豆价格一度比美国墨西哥湾产区每吨高出66.1美元,创下近四年价差纪录。
到10月初,部分公司的溢价甚至达到每蒲式耳270美分,远超合理范围。更令人诧异的是,在销售季末期,巴西供应商不仅未及时清空库存,反而采取囤积策略,期待价格进一步攀升。
这种决策基于对中国采购需求的误判。实际上,中国在大宗商品采购上始终遵循多元化原则,特别是在粮食安全领域,早已确立"以巴西为主,多国补充"的采购体系。
当中国采购团队试图协商回归合理价格时,巴西方面的强硬态度最终促使采购方向转变。
阿根廷的机遇
正值巴西提价之际,阿根廷政府于9月22日宣布临时取消谷物出口预扣税,将大豆出口税率从26%降至零。
这一政策立即提升了阿根廷大豆的价格竞争力。中国采购方迅速反应,据交易员透露,消息公布当天即达成10船大豆订单,次日再增10船,两天内总计确认130万吨采购量。
这批订单不仅数量可观,约占月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而且预计11月即可装运,完全符合中国的供应需求。从经济效益看,使用阿根廷大豆进行压榨,每吨可比巴西大豆多获利约200元人民币。
阿根廷的适时减税政策与中国年末补库需求完美契合,双方合作水到渠成。待巴西反应过来,订单早已花落别家。
教训与启示
这130万吨订单的转移给巴西业界带来巨大震动。此前乐观预测年度出口将创新高的行业协会,不得不重新评估形势。
荷兰合作银行分析师早前曾预警,巴西大豆的溢价空间已接近极限。但当时沉浸在涨价热情中的供应商并未重视这一信号。
最受影响的当属巴西豆农。有农户向媒体坦言,若按正常价格销售,本可顺利完成年度目标,如今却面临库存积压的困境。
市场观察人士指出,巴西将长期合作机会变成了短期逐利行为,最终自食其果。也有评论认为,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方,中国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本是市场常态。
这场订单转移并非偶然,而是市场规律的必然体现。在国际贸易中,任何试图利用短期优势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都可能付出长远代价。
商业合作贵在诚信与可持续性。将重要合作伙伴视为可随意提价的对象,终将导致客户流失。在全球化的农产品市场,没有哪个供应商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面对中国这样注重供应链稳定性与合理性的采购方。
上一篇:原创 三个可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