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态度发生了大转变,主动打电话“求饶”,并提出了一张请帖,恳求中国回到谈判桌,讨论稀土合作的问题。
10月21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通话近两个小时,通话结束后,他立即宣布邀请王文涛本周前往布鲁塞尔,专门商讨如何“紧急解决”稀土出口管制的问题。
更耐人寻味的是,谢夫乔维奇在表态时,一方面批评中国的管制政策“无理且有害”,但又赶紧补充称“欧盟无意升级事态”。他还表示,欧盟企业已经提交了大约2000个稀土出口许可证申请,但处理完成的仅仅超过一半。
这一数据一出,背后的真相其实已经显现:并不是欧盟主动想要谈判,而是它根本不得不谈。因为欧盟不仅缺乏稀土原料,更重要的是它的整个产业链都掌握在别人手中。
中国不仅掌握着稀土矿资源,还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几乎垄断了所有稀土磁铁的供应。与此相对,欧盟自己开采的稀土不到全球1%,而冶炼和分离技术几乎为零。
这就意味着,即使欧盟能够购买到原材料,也无法将这些稀土加工成可用的产品。
这一影响已经开始显现。谢夫乔维奇自己也承认,“汽车业和机械行业受到了最严重的冲击”。欧盟的汽车制造商,尤其是行业的“龙头企业”,现在要么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生产线直接减产,要么是部分车型的交付需要延迟2-3周,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焦虑。而中小型车企的日子可想而知。
稀土不仅是普通的零件,它是欧盟新能源转型的“命脉”。新能源汽车电机、风电发电机、机器人的精密部件,如果没有钕铁硼稀土磁材,就根本无法运转。而中国不仅能够生产这些磁材,还掌握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
商务部在10月9日发布的公告中明确指出,从稀土开采到磁材制造的技术都在管制范围之内。
瑞典的一家公司曾尝试不依赖中国,直接从澳大利亚购买稀土矿,并自己进行加工。然而结果却是:其产品的良品率仅略高于60%,成本是中国企业的三倍,根本无法在市场上销售。没有中国的技术支持,稀土原料只能变成废土。
面对这种依赖,欧盟虽然曾喊过“去中国化”的口号,但它在2023年成立了“欧洲稀土联盟”,计划在法国开矿、在德国建设磁材工厂。听起来似乎很有前景,但这些项目大多数只是“空头支票”。
例如,法国的拉罗什矿就曾被吹嘘为“拥有10万吨的储量,将成为欧洲的稀土供应大仓”。然而两年过去了,开采设备还没有到位,环评报告也被环保组织阻止了。即便顺利开工,2029年才能投产,而初期的年产量只能满足欧盟需求的5%。如此少的量,根本不足以填补缺口。
德国德累斯顿的磁材工厂情况也不乐观,试生产半年后出来的产品要么性能不达标,要么成本过高,汽车企业根本不感兴趣。毕竟,稀土产业链不是单纯挖矿、建厂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二三十年的技术积累。而欧盟想在3-5年内建立起自主供应链,显然是不现实的。
更让欧盟头疼的是技术壁垒。中国在公告中规定了明确的“硬性规定”:如果境外企业使用了中国的稀土技术,那它生产的稀土产品仍然需要中国的许可。这使得欧盟想绕过中国购买稀土原料的计划彻底破产,因为没有技术支持,原料再多也没用。
有人或许会问:中方是否故意通过稀土“卡脖子”?从管制措施的细节来看,其实中方的态度并非是要封死对方的路,而是为了划定“安全红线”。商务部10月9日的公告中专门设立了三个“豁免条款”。
首先是过渡期,12月1日才会正式实施稀土管制,给企业留足时间履行之前的合同;其次是人道主义豁免,紧急医疗和灾害救助用到的稀土可以免于许可,只需事后报备;第三是合规便利,只要企业能说明用途不涉及敏感领域,审批程序会加快。
王文涛部长在会谈中也提到,一些合规的欧盟企业已经通过正常程序获得了许可证。
中国这么做,并非没有原因。商务部发言人明确表示,稀土管制是为了“防止稀土被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以维护国家安全。因为稀土不仅可以用于电动车制造,还可以制造战斗机、核潜艇等高端军事装备。此前,一些境外组织曾试图通过转口贸易的方式,将中国的稀土用于军事项目,这正是中国收紧管制的根本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自己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欧盟有一项《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对敏感技术的管控比中国还要严格。如今,它却反过来批评中国的管制“不合理”,这岂不是双重标准?
目前看来,欧盟的妥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国内的汽车企业和风电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它们开始对欧盟施压,要求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另一方面,中国的稀土管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欧盟若继续称其“不合理”,全球很少有国家会站在它这一边。
接下来的布鲁塞尔会谈中,欧盟很可能会接受中国的管制框架,首先理顺许可证的发放问题,毕竟生产线停一天,损失就会增加一天。然而,欧盟显然不会轻易服气,它可能会加大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稀土投资,并向国内产业链投入资金。但问题是,技术不是通过资金就能速成的,产能也不是建个厂就能提高的。
有预测称,至少到2035年,欧盟对中国稀土加工和技术的依赖度仍将超过70%。短期内,欧盟还是得依赖中国,长期来看,它仍然无法脱离中国的依赖,这就是现实。
最终,稀土问题并非中国要“卡脖子”,而是欧盟自己把“生命线”交到了别人的手里。现在它主动来谈判,其实是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合作必须遵循规则。中国保持着安全红线,欧盟企业遵守规则,这样才能确保稳定的供应。
至于那些“去中国化”的幻想,不如先花时间学习如何按规矩办事,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