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最近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封锁和禁运力度,试图逼迫俄罗斯做出让步。然而,凭借天然气和石油这两张王牌,俄罗斯迅速将出口重点转向了东方,特别是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愈加紧密。欧洲本来认为通过禁运可以迫使俄罗斯屈服,没想到却看到中俄能源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欧洲的困境其实并不复杂,但它触及到了民生问题。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和俄罗斯的关系已经降到冰点,金融和贸易制裁不断加码。俄罗斯的反制措施很简单,主要通过能源这一关键领域展开。石油和天然气对欧洲至关重要,几乎所有的发电、工业生产和取暖都离不开它们。欧盟内部对于是否要禁止运输俄罗斯能源的意见分歧很大,那些依赖俄罗斯能源较少的国家态度强硬,而依赖度较高的国家则显得更加务实,他们或反对禁运,或在关键时刻接受用卢布结算。
这场危机并非突然爆发。欧洲喊出了“脱碳”的口号,然而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善,天然气储备也远远不足。俄罗斯要求“不友好国家”用卢布支付天然气费用,欧洲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么接受卢布支付,要么就面临断供的风险。俄方的态度很明确,谁不接受就断供,波兰、保加利亚、芬兰等国陆续遭遇了天然气供应中断,恢复供应的前提是按规矩用卢布结算。芬兰尤其典型,进口的天然气中,92%来自俄罗斯,如果供应中断,化工产业和就业将受到极大影响。
与此同时,俄罗斯也明确了向东发展的战略方向。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希望在中国成为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计划到2035年,占据中国天然气进口市场的25%以上。俄罗斯方面在外交上也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即便西方国家将来有意修复与俄罗斯的关系,也需要重新审视是否还有合作的必要。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之一,需求稳定且合作基础良好,双方的管道项目在稳步推进,结算方式也逐渐成熟,因此这更像是顺应形势的战略调整,而非临时决定。
对于中国来说,增加一个稳定的气源意味着提高供应安全性,可以部分抵消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对于俄罗斯来说,向东拓展不仅有助于减轻西方压力,还有助于实现出口多元化,降低过于依赖单一市场的风险。通过同时开拓亚洲和非洲市场,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的多元化出口,有助于分散风险,这是一种战略布局,而不是简单的情绪反应。
最近,欧洲的社会情绪较为紧张。天然气价格上涨,企业停产,通货膨胀加剧,抗议活动也越来越多。一些人要求降低税率,另一些人则呼吁反思制裁政策。理论上,欧洲可以通过更换供货商来解决能源问题,尝试从澳洲、中东、美国等地购买液化天然气(LNG)。然而,现实情况很复杂,管道建设周期长、投资大;LNG运输依赖船舶,全球运力紧张、成本高,且LNG的价格通常比管道气贵,最终这些额外的成本会转嫁到企业和居民身上,压力不断增加。
对于俄罗斯来说,不必担心能源卖不出去,中国的需求稳定,双方的互补性很强。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运输基础,而中国有稳定的消费需求和承受长期合同的能力。短期内可能失去一些欧洲市场的收益,但长期来看,与中国这样的稳定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性价比更高。在政策不确定的背景下,稳定本身就是巨大的优势。
而对于欧洲而言,需要仔细权衡这次制裁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能源是基础,一旦能源供应出现波动,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产业链的震荡。如果继续坚持禁运政策,欧洲可能会面临更长时间的阵痛。是否能够调整政策,还要看是否愿意将民生需求放在外交姿态之前。
随着中俄合作不断深化,西方的制裁力度加大,市场行情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俄罗斯的“东向”战略看似坚决,实际上是在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长期合作伙伴的重新选择。欧洲如果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让居民能够负担得起天然气,让企业能够顺利生产。能源是硬通货,它不会因为某一个企业或国家不用而失去价值。没有需求的一方总会有需要的国家来替代。通过多元布局,俄罗斯的油气煤出口向东向南发展,是为了分散风险,穿越制裁。而中国作为需求方,通过确保供应安全来减少市场波动。
地缘政治博弈的背后,实质上是在每个人口袋里的经济较量。政策要有温度,市场要有规则,合作要有保障。俄罗斯的东向战略更多是顺应形势的调整,而欧洲是否愿意在能源问题上做出让步,以便缓解民生压力,仍然值得关注。全世界都在关注这盘棋,谁把现实放在前面,谁就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