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黄金网
过去两年,黄金市场走出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吸引了无数投资者的目光。然而,这股“黄金热”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认知误区和投资风险。许多普通投资者将黄金视同于股票、房产,抱着“炒一波、赚快钱”的心态涌入市场,不仅不了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黄金投资品种,甚至不惜动用全部资产“押注”黄金。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无异于火中取栗,极易在市场波动中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黄金的本质,是非信用资产的“压舱石”。
要正确投资黄金,首先必须理解黄金的核心功能。与股票、债券不同,黄金的首要功能不是创造现金流,而是对抗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
什么是信用风险,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绝大多数资产,如纸币、股票、债券,都是“信用资产”,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发行方的承诺和信用;一旦发行方出现信用危机,如债务违约、恶性通胀甚至政权更迭,这些资产的价值就会大幅缩水乃至归零。
黄金,是世界上唯一的非信用资产,它不依赖于任何政府或机构的承诺,其价值源于自身独特的物理属性,千百年来,黄金始终被视为终极的财富象征和支付手段,它的价值永远不会灭失。因此,当全球信用体系出现动荡、通货膨胀高企时,黄金的“避风港”属性便会凸显,成为资产组合中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实物黄金,而非纸黄金、黄金期货等标准化合约,因为只有实物黄金才能真正脱离信用体系,在极端情况下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然黄金如此重要,是否应该大量配置?答案是否定的。
黄金本身不产生利息,它在资产组合中扮演的是保险的角色。对于普通家庭而言,一个广为接受的建议是,将可支配资产的10%配置为实物黄金。这个比例可以根据人生阶段进行动态调整,年轻人未来现金流长,风险承受能力高,可以适当降低比例,如5%,将更多资金投入能产生复利的增值性资产;而中老年人,资产保值和传承的需求上升,应逐步将配置比例提高至10%或更高,以增强整个资产组合的抗风险能力。
笔者认为,投资方法与技巧是“熊市播种,牛市收获”。
投资实物黄金,最忌讳的就是在市场狂热时“高位追涨”。正确的策略应遵循规律和周期。
定期定额,长期坚持: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每年固定将年可支配收入的10%用于配置实物黄金。这类似于“黄金定投”,能平滑购买成本,避免因一次性在高点买入而带来的风险。
把握周期,逆向操作:对于市场感觉较为敏锐的投资者,可以采取更具策略性的方法。核心口诀是“熊市买黄金,牛市卖黄金”。当金价处于低位、市场无人问津的“熊市”时,应勇敢地提高购买比例和金额;而当金价连续上涨、人人谈论黄金的“牛市”时,反而可以考虑卖出之前在熊市配置的黄金份额,兑现利润,这与当下许多投资者想要大量买入的行为恰恰相反。
端正认知,认清黄金不是“摇钱树”。
我们必须纠正一个最根本的误解:不要妄想通过投资黄金发财,而是发财了之后投资黄金来守护财富,指望通过预测金价短期波动来“一夜暴富”,这对投资者的专业素质要求极高,远超普通人的能力范围,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投机。
黄金的真正意义,在于其长期的价值贮藏功能,它是在你其他资产因系统性风险而大幅贬值时,能够挺身而出,保护你财富总购买力的金融保险;面对当下的黄金热潮,投资者务必保持冷静和理性,理解黄金作为非信用资产的核心作用,将其控制在家庭资产的合理配置比例之内,并采用“定投”与“逆周期”相结合的策略,方能真正发挥黄金“定海神针”的功效,在充满不确定性金融市场中,为您的财富之船保驾护航。
编辑|焦扬 版式|焦扬 视觉|张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