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围绕 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所征收的全球关税诉讼,已正式移交至美国最高法院审理,而当前的局势,对特朗普而言显然并不乐观。
—— 一、案情回顾
今年以来,特朗普政府以其“贸易逆差严重”“国家安全受威胁”为由,通过 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案(IEEPA)等宣称的紧急权限,对多国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此举迅速引起被征国家、美国国内企业、以及数个州政府的反弹,纷纷提起诉讼,指控政府超越法定权限、未经国会明确授权便实行关税政策。
美国联邦上诉法院在今年8 月以7 比4多数判决认为,特朗普政府通过IEEPA实施大规模关税的行为“可能已超越总统所享有的法定权力”。法庭指出,IEEPA虽赋予总统在“国家面临异常与重大威胁”情形下采取某些经济措施的权限,但并未明确授权总统对“所有国家、所有进口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
在这种背景下,此案被提交至美国最高法院,成为总统贸易政策与国会在关税立法权之间分界的关键一役。
—— 二、特朗普的警告与诉讼策略
在第一场听证会上,不仅自由派大法官对政府的论点提出质疑,甚至几位保守派大法官亦表现出对总统在关税问题上“集中权限”的担忧。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声称:若最高法院判决政府征收的关税为非法,那么美国政府将可能需要退还关税收入及相关投资额,金额可能高达2 万亿美元。他称,这将成为国家安全与经济的“双重灾难”。
与此同时,特朗普还把矛头指向所谓“激进左翼疯子”,指责他们故意给出低估数字,诱导大法官作出不利判断。他更表示,政府目前正考虑将部分关税收入以2000美元为单位向美国中低收入群体发放红利,以换取民间支持。
从特朗普逻辑来看:一旦关税被判无效,不仅关税收入需返还,借用关税所促成的外部投资承诺亦可能动摇。依据他的说法,美国已透过关税/贸易杠杆促使若干国家承诺向美国进行巨额投资,从而为美国经济与财政提供新的增长点。若失去这种杠杆,一旦判决不利,损失远超关税本身。
—— 三、核心争议点与法律焦点
本案的法律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此外,从经济视角看,若征收关税的合法性被否定,除已有关税收入返还压力外,相关国家与企业可能提出大量赔偿;特朗普所称“2 万亿美元”的数字,虽然被外界视为夸张,但其背后的逻辑并非毫无依据。关税虽“收入”,但伴随关税刺激的投资承诺和贸易谈判优势也可能随之瓦解。
—— 四、国际与国内影响交织
国际上,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曾引发多国关注与反弹。欧洲、亚洲多国已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的贸易安排。若美国在本案败诉,将削弱其以关税作为外交经济工具的能力。对于受影响的国家而言,则可能迎来新的谈判优势。
在美国国内,企业界、州政府、进口商普遍担忧:若关税被判无效,不仅企业需返还关税、还要面对关税变动带来的成本、供应链动荡和市场信号不确定。同时,普通民众也关注政府是否会兑现其“2000美元红利”承诺,以及这种“关税换红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对于特朗普而言,这场诉讼不仅关系其总统权力边界,更关乎其政策根基。如果主要出口关税政策被拆解,其经济与政治议程将遭受重大冲击。支持者或将质疑其“贸易强硬派”承诺的兑现能力。
—— 五、未来走向与观察点
在未来半年至一年内,本案可能呈现以下几个关键展开:
—— 六、结语
当前,特朗普政府所征全球关税诉讼风暴正一步步逼近美国最高法院。所涉不仅是关税这一表面政策,而是一场关于总统权力、国会授权、贸易工具与国家经济结构的大命题。特朗普所警告的“2 万亿美元损失”、所谓“国家安全灾难”,虽带有强烈情绪化色彩,但背后映照的是美国经济、外交与制度结构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深层裂痕。对于美国及全球而言,这场审判既是制度的试金石,也是贸易时代的一次重要分水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