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偏低的本质原因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点破了问题的本质:强政府、富企业、穷居民。
在这种格局下,国家的强制性储蓄太高,居民部门分到的收入太少,占GDP的比重偏低,直接导致居民消费率过低。
居民消费偏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占比过低。
关键数据对比
消费增长的实际表现
刘元春还说,消费率低不等于消费不足。
过去20年,中国居民的消费平均增速8.24%,是美国的三倍多。
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4.5%,还是中国经济的第一拉动力。
分配失衡的核心问题
问题在于消费增速开始下滑,它和GDP的增长脱节,需求端的动力也在变弱。
这也是大家为什么总觉得GDP涨得这么好,经济稳中向好,但实际感受还有点偏冷呢?
刘元春认为,消费低的根本原因不是人不愿意花钱,而是钱没分到人手里,在于钱分配的不合理。
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门只占60.6%,比全球平均低了5.5个百分点
企业部门却高出了5.6个百分点
此消彼长,企业和政府都在多拿分,走了更大一块的国民蛋糕,居民自然就少分了,难以形成消费力。
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
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就难以显著下降
欧洲的社会保障能让贫富差距缩小40%,但是中国只缩小了12%。
高房价和保障房的不足,让中低收入人群被迫把储蓄都投入到房产里,留给日常消费的资金自然就少了。
短期消费疲软现象
刘元春一句话总结,消费率过低本质上是分配的问题。
再看看短期的问题,过去两年消费不足在加剧,居民收入增速低于名义GDP
房地产下行,资产也缩水,消费信心也就比较低迷。
消费与GDP增长脱节
今年前三季度GDP的增长还是很亮眼,5.2%
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增长了4.5%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消费复苏乏力,内需恢复没有跟上经济的增长。
系统性改革建议
刘元春预测,中国当前的消费缺口大概是GDP的6%,相当于每年需要补足2.9万亿的消费才能回到合理水平。
那怎么办呢?靠发消费券、打折补贴这些能救得了吗?刘元春认为,那只是止痛药,根子在于结构。
六大结构性改革方向
历史机遇与根本路径
刘元春强调,十五五时期是中国从富国走向富民的关键窗口。
要让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恢复,消费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内循环引擎。
最终结论
一句话总结,要提振消费,不是让大家去买买买,你兜里没钱怎么买?
归根结底,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我兜里又有钱,那我凭啥不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