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真爱美家(003041.SZ)发布公告,真爱集团有限公司将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探迹科技转让公司总股本的29.99%。在上述股份交割完成后,探迹科技将向除自身外的全体股东发起部分要约收购,这部分收购占总股本的15%。若全部完成,探迹科技将合计持真爱美家约44.99%的股权,成为这家公司新的控股股东。
真爱美家是位于浙江义乌的家纺公司,2021年上市,专注于家用纺织品(尤其是毛毯)的设计、生产和销售,财报显示历年营收在8-10亿之间,80%来自海外市场,有“世界毯王”之称,是一家典型的细分领域外贸出口大卖。
探迹科技和真爱美家的整合,绝对不是一桩简单的财务并购,而是一场全球贸易局势和企业竞争态势剧烈改变下的“双向奔赴”。
全球化大变局,困局与竞争升维
真爱美家代表了大部分“外贸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典型特征——既有深厚的制造根基,在细分领域有着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规模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也面临着全球化竞争下的增长焦虑。
上市后,2022年真爱美家业绩企稳大涨同时伴随“增收不增利”的情况,随后的2023年和2024年,真爱美家营收、净利润连续两年同比均下滑。从其年报中可看出,国内(纺织)企业面临东南亚低成本竞争及贸易壁垒压力,和局部热战带来的“海运费暴涨、海运周期变长”的挑战。再加上劳动力、原材料等综合成本持续上涨,企业运营成本攀升。
与此同时,全球需求疲软,外贸增速放缓。从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2021年中国外贸经历了21.4%的高速增长后,2022年增速回落至7.7%,2023年进一步放缓至0.2%,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更是同比降低8.1%,传统“老三样出口”代表增长动能受挫。
这些清晰勾勒出当前大部分外贸企业在全球化变局下的共同困境:在全球化红利减弱的“新常态”下,过去依靠成本与规模优势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破局之道——不是简单的寻找更多的客户,而是从公司全流程降本提效,到客户的深度运营,再到海外市场的精准开拓,都要通过更全面的智能升级。
未来全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从资源、规模优势,转向基于数据和AI的敏捷决策与自动化运营能力。AI正在成为全球企业生产力转型最确定的关键破局点。
根据新京报组织并发布的《中国企业家人工智能应用调研报告(2025)》,近九成(89.84%)的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将AI应用于企业经营环节中。AI的应用场景高度集中在“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57.03%)和“客户服务”(46.09%)等核心领域。基于数据的精准洞察和智能决策已成为企业运营的常态。
市场实践也验证了数据驱动决策的价值。例如,采用先进数据分析方案的企业,平均决策效率提升了58%,库存周转天数更是显著下降了40%。这直接体现了敏捷决策对运营效率的巨大影响。
对于真爱美家这样的出海型企业,全球化升维更是关键一环,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的深刻转型——不仅要具备全球视野进行市场布局,更要扎根当地,精准洞察本土需求。这使得企业出海真正转向以“效率”和“精细化运营”为核心的高阶较量。
真爱美家显然是选择了更彻底,更激烈的一种“深度融合方式”,希望能通过与一家AI智能体独角兽的深度融合,实现能力的质变。
为何是AI Agent?为何是探迹?
再来看这场股权交易的另一个主角探迹科技,这家起源于AI与大数据垂直场景应用的科技公司,正处于Agent战略的关键卡位期。
根据麦肯锡的预测,生成式AI每年可为全球经济带来2.6万亿至4.4万亿美元的增长,其中企业级应用(toB AI Agent)是价值实现的主阵地。Bloomberg Intelligence也预计,到2032年生成式AI软件市场规模将达1.3万亿美元。
Gartner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AI的API或部署相关应用,而2023年初这一比例不足5%。
这预示着企业级AI Agent市场将迎来爆炸式渗透,成为AI模型之后的另一个确定性战场。这个战场中,既有包括微软、google、openAI、阿里云、百度、字节国内外等平台巨头下场布局,也有无数前仆后继的创业公司。而核心竞争焦点集中在通用平台与垂直场景深度的比拼上。前面提到的平台巨头以及云厂商与模型派,拥有大模型和算力的“原子能力”;而“垂直场景派”则倡导深入产业逻辑、跑通场景WorkFlow,解决实际业务问题比技术炫技更重要。
探迹正是“垂直场景派”的典型代表。
与通用型Agent不同,探迹的基因里带着垂直痛点单点突破的能力。最早创业阶段,探迹就是从企业最刚需的“销售拓客”场景切入,“探迹拓客”等智能销售工具帮助众多企业实现从“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超5万家企业,沉淀了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海量、动态的商业图谱和高价值数据,这些促进了探迹的核心底座“旷湖”数据云成型。
“旷湖”数据云将散点的数据整合为体系化、可调用的数据基础设施,也成为探迹从“工具”向“数据驱动的PaaS平台”升级的关键。基于数据云的底座,探迹将“拓客”能力延展到“触达”(智能呼叫)、CRM管理等,形成覆盖营销-销售全链路的产品矩阵,形成了“数据+场景”的护城河雏形。
大模型以及Agent的浪潮,进一步放大了探迹垂直场景KnowHow的价值,其打造的“太擎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成为企业专业“数字员工”生产平台。基于探迹高质量数据与行业Know-how,训练出能源、产业、政务等多个垂直领域的专家模型,这些以Agent方式输出的“数字专家”,在垂直场景中的理解与决策能力会显著优于通用模型。
太擎和旷湖,正在成为探迹的“黄金搭档”,如果说太擎是大脑与神经系统,负责理解、规划与决策,指挥数字员工执行任务。旷湖则是血液与养料,通过汇聚海量经过深度治理的实时商业数据,为太擎的模型训练和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燃料”,从源头确保精准性。
AI Agent从工具转变成基础设施,一个关键点是从销售工具转向交付可量化的业务成果。例如,营销AI Agent服务商Head普遍采用按广告消耗分成或基于效果指标(如CPA/CPM)结算的RaaS(结果即服务)模式。这意味着,企业采购的不再是软件许可,而是一个直接对业务增长负责的“数字劳动力”。
探迹AI Agent涵盖多种可自主执行复杂任务的“数字员工”,具备高度的可复制性与广泛的行业推广价值,在千行百业和各种场景中推动全球生产力的转型升级。
例如,在今年10月推出的Futern销售智能体(Al Sales Agent),便是针对海外B2B贸易型企业打造的,可以用AI和大数据技术重塑从海外线索挖掘、商机培育到关系维护的销售全流程,这不仅能助力企业高效拓展海外B2B客户,实现规模化、可持续的增长,更是能体系化沉淀并升级出海企业本地化精细运营的核心能力。不管是对外的拓展,还是对内的重塑,都是真爱美家所急需的未来能力。
可以看出,探迹不是一家纯技术公司,而是深入产业、解决实际问题的AI落地推进者。此次入主真爱美家,是一次用AI生产力系统对传统产业进行的“反向整合”,通过打造一个“AI+制造”的终极样板,实现从“AI赋能者”到“AI实践者”的升级。
“数字员工”时代的新挑战,如何成为5%的未来企业
探迹的探索是“数字员工”浪潮下一个典型体现。
202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目标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这并非简单的技术推广,而是旨在促成一场“生产力革命性跃迁”,未来的AI不再仅仅是辅助工具,是能够承担具体工作岗位、拥有一定自主决策能力的“数字员工”。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将变成以AI Agent为代表的数字化生产力。探迹等代表的科技企业,正是为了回应这一巨大的生产力提升需求。
尽管前景广阔,但是AI Agent也并非万能手术刀,想落地并发挥效应,并非易事,根据埃森哲2025年的研究,46%的中国企业正在规模化应用生成式AI,然而其中仅有9%的企业成功实现了生产效率、收入和利润的显著提升。显然,AI的价值并非普惠性的,它只青睐那些能够将其深度融入业务核心的企业。
在波士顿咨询(BCG)的报告中这类能将AI深度融入型企业占比只有5%,被归类为“未来导向型”,这些企业在AI上的投入比落后企业高出120%,也因此获得了惊人的回报,其营收增长速度是落后企业的1.7倍,利润率高1.6倍。
要成为5%的“未来企业”,会面临从战略认知到组织管理的多重考验。
在认知与期望层面,企业往往过高预估AI Agent的短期效果,对“Agent也需要训练、调试”认知不充分,也难以在“提升决策质量”,“创造新的增长机会”等战略性价值上设定明确KPI,会使得决策层在持续投入时疑惑。能像真爱美家这样用如此彻底的方式转型投入的是少数派。
其次在技术与选型层面,前面提到的四大AI Agent路线,很多企业难以判断哪条路径更适合自己。到底是“大而全”的通用平台,还是“小而美”的垂直方案,需要极高的技术判断力。且在企业内部已有ERP、CRM、OA等多个系统的情况下,新的AI Agent能否与现有IT无缝集成,打通数据孤岛,是实现全链路自动化的最大技术障碍之一,否则Agent只会形成新的“自动化孤岛”。以及Agent往往接入容易,部署难。而探迹的产品都具备敏捷部署特点,封装好的连接、知识、流程等标准化“组件”,企业可像搭积木般灵活定制数字员工,大幅降低部署门槛与时间。
难点还来自数据与安全层面。AI Agent的智能高度依靠高质量、大规模、可信任的数据,训练数据若不完整、不一致、描述准确度低,会导致训练出的Agent“不够聪明”甚至做错事。2025年4月广州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发布了首批16家企业共28个高质量数据集,探迹的旷湖数据云中的“实体制造工厂数据集、线下零售门店数据集、产业招商楼宇数据集”成功入选,这一定程度代表了其数据的质量、安全度可信度,以及商业价值。
最大的挑战更来自于“人机协同”的组织挑战。AI Agent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工具叠加,而是对现有WorkFlow和组织架构的深度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人机团队”模式下,传统岗位的职责将如何被重新定义?中层管理者是否能适应管理“数字员工”的新模式?组织的决策中心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些可能会成为探迹和真爱美家的组织重组和业务重塑中,遇到的最大考验。
不管如何,探迹和真爱美家的重组,是一次大胆创新但又势在必行的尝试。这场AI科技公司和传统制造业的跨界整合,是“AI+实体”从浅层赋能走向深度融合的战略分水岭,也标志着全球化竞争进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核心的新阶段。
(文|出海参考,作者|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