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品牌金店的关门潮愈演愈烈,多家黄金珠宝公司披露的三季度财务数据都印证了这一点。
说到底,这波闭店潮就两个核心原因:一是黄金价格一路上涨,二是11月1日正式落地的黄金税收征管新政。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新政到底怎么收税?会不会让我买黄金更贵?其实答案很简单,关键看你怎么买黄金,不同交易方式受影响程度天差地别。
先把新政的核心规则说透,大家对号入座就能清楚自己有没有受影响。
如果是做场内无实物交易,新政明确这类交易不用交相关税费,毕竟全程不碰实物黄金,自然不涉及实物交割的税收征管,对投资者来说没任何额外成本。
如果是买实物黄金用来投资,并且完成了实物交割,那就需要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缴税,但会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这个规则主要是为了防套利,避免有人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钻空子,保证黄金投资市场的规范。
如果是买黄金首饰,其实大家早就一直在交税了,目前黄金首饰的售价里,已经包含了13%的增值税,这笔钱早就由消费者承担了。
表面看不管是投资实物黄金、场内交易,还是买黄金首饰,新政对普通人的直接影响都不大,但真正的压力,全落在了黄金企业和交易会员单位身上。
对主营黄金首饰的金店来说,新政带来的成本压力很直接,他们采购黄金原料时,因为要承担新增税负,原料成本已经明显上涨。
金店卖的首饰价格,本来就比纯金条高很多,里面包含了加工费、门店租金、人工成本等。
现在原料成本又涨了,为了不亏本金、维持合理利润,金店大概率会选择上调首饰售价,这部分新增税负,最终还是会间接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很多人觉得“没直接收我的税,就和我没关系”,其实是不懂税收的传导效应,举个生活里的例子,假设矿泉水原来的税率是6%,现在上调到8%,并且向生产方和销售方征收。
消费者可能觉得“缴税是企业的事”,但农夫山泉这样的生产商、超市这样的销售商,肯定会把新增的税负加到售价里,最后还是消费者多花钱买水。
这就涉及到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直接税是直接向个人收的,比如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你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交税;而间接税看似向企业征收,却会通过加价转嫁给消费者。
你买汽车、点外卖、买衣服,价格里都藏着间接税,只是自己没察觉而已,这次黄金新政的税负,就属于这种会“悄悄转嫁”的间接税。
新政不只是“收税”那么简单,背后藏着3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金价大概率会继续上涨,黄金本身就是稀有贵金属,生成难、总量有限,而国家正在持续加大黄金储备。
国家层面的大量采购,本身就会推高金价;而价格上涨会带来更多交易,税收能在高频交易中起到调控作用,避免市场过度波动。
第二个信号:强化实物黄金的信息监管,黄金太容易改造了,一块100克的方形金条,能加工成圆形金饰,也能切割成两块50克的小金块,想追踪它的流向并不容易。
现在很多人开始囤积黄金,这些黄金的数量、流向,都需要有效监管,我国一直是“以票管税”,增值税发票就像一条“线索”,能把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串起来。
这次黄金新政,就是借助税收打通数据体系,实现对实物黄金流向的精准追溯,让市场更规范。
第三个信号:鼓励无实物黄金交易,场内交易不用承担相关税负,就是在引导大家多做纸黄金、黄金期货这类无实物交易。
这种导向下黄金交易的杠杆效应会更明显,一吨实物黄金在实物交易中只能单向流转,但在纸黄金等场内交易中,这一吨黄金的价值能通过杠杆放大到三吨、四吨甚至五吨,因为不用提取实物,资金利用率大幅提升。
其实黄金完全可以作为家庭财产配置的一部分,不同需求对应不同的购买方式,选对了才划算,如果想做资产保值,优先从银行等正规渠道买实物金条。
现在房产等资产可能面临贬值风险,而黄金是传统避险资产,不管是中产阶级还是企业富豪,都喜欢把黄金作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部分,能平衡家庭资产的波动风险。
如果看重装饰和情绪价值,黄金首饰值得买,虽然首饰价格比金条高,但除了有一定保值能力,还能满足日常佩戴、节日送礼的需求。
买金条是纯粹的投资行为,而买首饰更偏向消费,能带来实际的使用体验和情绪满足。
如果想侧重投资理财、追求收益,场内非实物交易是更好的选择,纸黄金、黄金期货等交易不用承担新政下的相关税负,还能借助市场价格波动灵活操作。
总的来说新政看似影响的是黄金企业,实则在悄悄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选对黄金交易方式。
不管是保值、消费还是投资,黄金都有对应的购买方案,关键是看清自己的需求,避开不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