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萌 卢梦雪 北京报道
免费动账短信正悄然退场?
11月16日,北京市民杨女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反映,她近日收到某银行发来的消息,称现在关闭短信动账通知服务(下称“短信服务”),改为手机银行提醒,即可获得一笔立减金作为奖励。
“我本来享受的是终身免费短信提醒,结果按提示操作关闭后,再想重新开通,却显示要收费3元/月。”杨女士无奈表示。
不止免费用户受影响,有原本付费使用该服务的客户也发现,自己原本2元/月的短信服务费,在关闭后再开通时,已按新标准上调至3元/月。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银行对短信服务进行调整,或由免费改为付费,或提高提醒金额门槛。曾经被视为基础服务的短信服务,正逐步告别免费时代。
小小一条短信,为何引发银行集体转向?此举又是否合规?记者就此咨询了通信运营商及法律专家,为储户厘清权益边界。
免费短信逐渐消失
“本以为薅了把‘羊毛’,结果反而亏了。”
杨女士告诉记者,她手中这张银行卡办理于近十年前,享受短信服务终身免费。然而最近,她收到该行发来的一条短信,现在关闭短信服务,转而使用手机银行推送提醒,即可获得一笔立减金奖励。
杨女士点击链接进入银行App,按提示操作关闭了短信服务。页面显示,立减金将于次月发放。她随即联系客服咨询,却被告知,后续如需重新开通,将按3元/月的标准收费。
这并非杨女士第一次收到类似引导信息。早在2024年11月,该银行就曾通过短信提示客户称,微信公众号已提供免费动账提醒,为避免重复通知,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关闭短信服务。如今时隔一年,银行“劝退”力度明显加码。
不仅如此,短信服务的收费标准也在上调。有用户反映,其此前一直按2元/月付费使用短信服务,但在参加此次活动后,重新开通却发现费用已按新标准上调至3元/月。
免费短信服务还存在吗?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上述银行获悉,目前该行仅对少数特定卡种还提供这一服务。
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包括湖北农信、贵州农信、湖南农信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已陆续调整短信服务政策。如湖南农信自今年10月23日起将个人客户免费短信服务的通知起点金额从200元(含)上调至500元(含);贵州农信则从今年10月起对个人新签约账户开始收取短信服务费。
银行为何对短信服务如此“斤斤计较”?
《华夏时报》记者向某通信运营商了解到,该公司针对企业客户通知类短信,通常按套餐计费,4000元可发5万条,14000元可发20万条,超出部分另计。尽管单条成本低廉,但考虑到国有大行及主要股份行的个人客户数量普遍以“亿”为单位,上市城商行客户也多在百万至千万量级,短信服务的整体支出仍不容小觑。
在银行业净息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降本增效”已成为普遍策略。记者查询A股9家股份行2024年年报显示,其中5家银行员工总数较上年出现减少,6家银行人均薪酬同比下降。
银行这么做合理吗
针对银行提供立减金邀约客户取消免费短信服务的行为,专家指出,这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合同变更。
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孙宇昊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储户在银行开立账户并享有终身免费短信服务时,双方已通过默示或明示方式成立服务合同,免费短信服务是银行需履行的合同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七十七条“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合同” 的规定,银行提出取消短信服务换立减金的邀约,本质是提议对原服务合同中关于短信服务的条款进行修改,若储户按指引完成关闭操作,即构成对该邀约的承诺,双方就合同变更达成了一致意思表示,符合合同变更的核心要件。
从程序来看,合同变更通常无需特殊批准登记手续,只要满足意思表示真实一致的条件即成立。但需注意,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第十六条要求,银行须明确告知储户取消服务后再次开通需收费等关键后果。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第十七条规定,银行披露信息时应使用金融消费者易接收、理解的方式,对关键信息解释说明并供消费者确认已接收完整信息。
“若银行完整履行了告知义务,储户自愿操作,则该合同变更程序合法成立。”孙宇昊表示。
那么,以“小额补偿”换“终身权益”是否存在显失公平?
律师分析认为,这需结合具体情形判断。银行需坚守合规与诚信原则,储户也应审慎作出选择。在本案例中,银行提供的虽为一次性小额立减金,储户让渡的是终身免费权益,但短信服务对应的成本相对固定,且储户仍可通过手机银行获取免费动账提醒,并非完全丧失动账告知服务,同时银行并未利用储户的危困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而是通过公开邀约的方式让储户自主选择,故通常不构成显失公平。
从行为性质来看,银行此举虽出于降本增效的经营需求,但其邀约需保持透明度和公平性,不得通过模糊表述诱导储户,更不得违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关于格式条款的禁止性规定,作出对金融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约定。
孙宇昊还提醒,面对银行的此类营销邀约,储户应仔细阅读相关规则,确认取消服务的后果、立减金的领取条件及使用限制等细节,必要时可通过截图、录音等方式留存沟通和操作记录。同时,储户需结合自身对短信提醒的依赖程度理性决策,若确无使用需求,再选择接受邀约,避免因草率操作损害自身长期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