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信
11月18日,在工信部新闻发布中心9层,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德方纳米、安达科技、丰元锂能、浙江友山、协鑫锂电7家磷酸铁锂企业的代表,应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邀请,前来讨论有关磷酸铁锂产业存亡的问题。
“一边是新能源汽车与储能需求的‘双爆发’,一边是材料企业连续三年多的‘持续亏损’,这个行业的矛盾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安达科技副总经理刘家成道出了磷酸铁锂产业的核心困境。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汤雁说:“磷酸铁锂以近74%的正极材料出货占比支撑全产业运转,储能领域更是以99.9%的绝对占比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这是我国在锂电领域少有的‘全球卡脖子’材料。”
但光鲜的产业图景下,企业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铁锂材料价格从17.3万元/吨暴跌至3.4万元/吨,跌幅超80%,全行业连续亏损超36个月,6家上市企业平均负债率达67.8%。
“现在未税成本已经到了15600元/吨,市场均价却只有14000元/吨出头,每吨亏近10%,上游硫酸亚铁、硫磺还在涨价,下游电芯厂又压着不让提价,我们陷入了‘接单亏、不接单也亏’的两难。”湖南裕能营销公司总经理吴润彬说。
同时,海外竞争与技术外流风险正在加剧。韩国、印度已启动二代磷酸铁锂生产,此前天津某企业倒闭后300人研发团队被国外电池企业整体吸纳。
全产业普遍性亏损也已严重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能力。如何破局?成为这场会议的核心内容。
磷酸铁锂需求“狂飙”
磷酸铁锂的核心应用场景正迎来双重扩容。在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突破45%,尽管增速从高速期转入平缓期,但2026年将实施的动力电池强制性国标明确要求“车辆碰撞后两小时内不起火、不爆炸”,严苛的安全标准进一步凸显了磷酸铁锂的优势。
“相比三元材料,磷酸铁锂的热稳定性更能满足严苛的安全要求,这相当于为其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加上了‘安全锁’。”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磷酸铁锂材料分会秘书长周波对经济观察报说,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对铁锂的需求增幅将超30%。
储能领域则成为需求增长的“新引擎”。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量同比激增60%,摩根大通预测,2026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增长30%,结合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未来两年磷酸铁锂材料将新增百万吨级需求。
刘家成说:“今年需求约370万吨,明年预计达510吨至530万吨,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储能占比、商用汽车渗透率都将持续提升。”
当前,我国磷酸铁锂产品凭借技术、成本和产业链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尽管部分国家试图通过零部件“去中国化”等政策限制中国产品,但价格优势仍让采购需求向中国倾斜。2025年1至9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553.8亿美元,同比增长26.75%。欧洲、亚洲、北美三大市场合计占我国磷酸铁锂出口比例达90%,其中德国已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出口金额同比激增299.87%。
“韩国企业一直在跟着中国的磷酸铁锂技术走,但他们的产品价格做不到中国这么便宜,即便有关税调控,中韩产品价格仍相差一倍以上。”周波说。此外,中国企业海外建厂热潮也带动了本土材料出口,在海外的产能除了常州锂源在印尼的5万吨,其他的都还没建起来,短期内难以满足需求。
据了解,湖南裕能凭借“磷矿开采-磷酸生产”的全产业链布局,每吨能节省1500元成本,其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比同行每吨低四五百元。这种技术与产业链优势,让我国磷酸铁锂成为“全球卡脖子”的核心材料。
此外,我国磷酸铁锂技术已形成代际优势,当前推进的三代产品比韩国、印度的二代产品领先一代,海外企业成本约2万余元/吨,而我国通过技术优化与规模效应,成本显著低于海外同行。
前瞻技术方面,高压密、无钴化等前沿磷酸铁锂技术攻关持续推进,磷酸铁锂材料按压实密度分为五代,当前市场正从第四代(2.6-2.7g/cm³)向第五代(2.7g/cm³以上)升级。第四代磷酸铁锂产品明年增量预计超过50%,第五代产品也已进入研发阶段,目前仍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较大领先优势。
产能空置与“两头挤压”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当前领先的磷酸铁锂产业,其模式仍相当粗犷,导致行业无序竞争。2024年行业产能逼近470万吨,同比增长34%,但实际产量仅230余万吨,产能利用率不足50%。整个行业仅有湖南裕能与江西升华两家实现盈利,部分企业负债率甚至超过80%,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
周波说:“通过对市场份额累计达74%的七家头部企业进行专项审计,我们发现行业平均成本约15600元—16200元/吨,而当前市场均价仅14770元/吨,低于成本9.7%—15.3%,企业每卖出一吨产品,就要亏损近千元。”即便2025年上半年头部企业满产且订单排至2026年,成本压力仍未缓解。
对于价格倒挂的原因,协鑫锂能首席市场官邓松说:“行业连续三年亏损,并非企业不愿涨价,而是2022年资本热潮后,部分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是没想到2023年价格断崖式下跌,所以大家拼了命地割肉自保,加之电芯厂规模持续扩大,材料厂话语权减弱,最终难以主导定价。”
相比产能问题,更让磷酸铁锂企业无法接受的是,上游原材料大幅涨价,但下游电芯企业却不让涨价。“最主要的是两头受气,磷酸铁锂材料厂家话语权增强,不接受涨价就不给原料;而下游电芯厂要求必须按期交货,原料涨价成本与他们无关,一旦延迟交货就开具罚单。”德方纳米董事长助理王远航对经济观察报说。
“硫酸亚铁、硫酸、氨水等基础化工原料涨价迅速,仅这三项原料,我们公司的产品成本就上涨了近3000元每吨。”吴润彬说。以硫酸亚铁为例,该产业全年产量仅有一半可用于磷酸铁锂行业,其都用在造纸、水处理等售价更高的领域,业内预计明年价格可能涨至800元/吨。
而在下游端,电芯厂凭借规模优势持续压价,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改变了以往的集中招标模式,转为“逐家谈判”,要求材料企业降低报价。万润新能首席资本运营官张乐说,“电芯厂给的订单价格比我们的成本还低,我们提出涨价,他们就说‘你不接有的是人接’,现在陷入了‘接单亏、不接单也亏’的两难。”
巨大的市场前景也让磷化工、钛白粉企业等跨界玩家涌入。邓松说,传统企业早期单线仅1000吨,2022年投建的也仅1万吨,但新进入者的装备规模更大,部分单线产能达8万吨,单吨成本更低。且这些企业背靠大集团,融资渠道更通畅,与传统材料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且其规划产能规模较大,未来竞争将更激烈。
与此同时,海外企业正通过挖角技术团队加速追赶。天津捷威动力因资金链断裂倒闭后,其300人的研发团队被韩国某企业整体吸纳,直接推动韩国企业的铁锂电池开发进度提前一年半,预计2026年下半年其在美国的多家工厂将量产铁锂电池。
今年7月,我国开始对压实密度≥2.58g/cc的聚焦磷酸铁锂限制出口。张乐表示,磷酸铁锂同样具有战略地位,行业要持续引领全球技术发展,必须保证合理利润以支撑研发投入。2024年万润新能的研发费用为2.5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为1.85亿元,全行业整体合计亏损达数十亿元,已严重影响研发投入能力。
抱团硬抗电芯企业
在此背景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在今年5月成立了磷酸铁锂材料分会,分会成立后就着手联合上述7家头部企业调研材料成本,聘请第三方注册会计师对每家企业驻场15天进行专项审计。最终通过主流企业平均法、市场份额加权法、产能规模加权法三套模型核算材料真实成本。
磷酸铁锂材料分会还会联合上海有色等第三方机构,每月在授权财经平台发布行业成本区间与市场均价对比数据,明确市场均价与成本的偏离幅度。周波表示:“成本指数既能为企业提供透明的价值参考,帮助企业合理定价,遏制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也能为政府监管提供数据支撑,让政策调控更精准高效。”企业普遍呼吁指数实现月度更新,湖南裕能代表提出:“当前硫酸亚铁、硫磺、氨水等原料涨价频繁,仅三季度产品成本就上涨2960元/吨,只有及时更新指数,才能真正反映行业成本变化,避免指数与实际脱节。”
上海有色网CEO卢嘉龙表示,实际上下游电池厂对材料企业的成本非常清楚,甚至细化到一个工段、一颗螺丝钉的消耗量都了如指掌。所以,仅靠成本指数还不够,要从根本上改变困境,还需要从经济学逻辑出发,控制产能扩张。
卢嘉龙认为,协会可以联合工信部推动“行业准入机制”,遏制钢铁企业等跨界低技术产能涌入,同时引导低效产能有序退出,从供给端改善产能过剩问题。
磷酸铁锂企业对该观点颇为认同。“只要我们团结一致,集体涨价,电芯企业也没有办法。”一位磷酸铁锂企业代表对经济观察报说。常州锂源营销部经理韩素娜表示,价格必须提上去,很多企业的实际亏损比会议中提到的情况更为严重。
事实上,部分磷酸铁锂企业已经在控制产能。浙江友山市场经理周玲玲表示,我们应对自己的实际生产保持自我约束,浙江友山规划产能40万吨,但这几年我们每月满负荷生产2.5万吨产品。
站在长远角度来看,磷酸铁锂涨价势在必行。周波说,一方面外国企业需求大,我们手上有着韩国企业上千吨的订单;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需求也大,而海外又没有产能,只能靠中国出口,一旦海外抢产能,国内的价格势必会上涨。
此外,磷酸铁锂企业和电芯厂已经在互相试探性地涨价。11月7日,华泰证券的分析师发文称,宁德时代同意磷酸铁锂全系列产品每吨涨价1000元,随后该研究员又发布澄清函道歉。“实际上涨价的事是真的,只是受到了下游的严格警告,不能公开宣传。”周波说。
目前,磷酸铁锂的核心企业产能对应市场需求仍有约50万吨的缺口。“头部7家企业有部分预备产能,但没有库存;同时,车企明年对电池的需求会大幅增长。”周波说,所以只要这7家磷酸铁锂核心企业不出现大规模排产,基于新能源和储能持续旺盛的需求,电池企业必须接受材料价格合理上涨。
“预计今年年底他们会涨价一次,明年上半年可能还有一两次,这样基本就解决亏损问题了。”周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