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好服务。”——问及在清远投资创业的感受,许多台商都会以这样的一句话来作答。在自然山水中邂逅地理的馈赠,在广阔土地上收获政策服务的春风,前景如织,机遇如潮,在这片热土上,两岸投资合作的种子悄然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2025年11月21日-22日,广东台商助力粤东西北“融湾发展”(清远专场)活动如期举行。近600位粤台及全国台商代表齐聚清远,投资环境推介、实地考察、项目签约等活动密集开展,最终以近9亿元的签约金额落下帷幕。
为什么清远值得被选择?在这片粤北大地上书写着的台商扎根发展、两岸同心共赢的精彩故事,便是最好的答复。
建市即结缘
三十年发展台商成“中坚”
若以建市为起点,这座兼具2000年岭南古韵与新时代奋进活力的城市,自撤县建市以来,便与台商台胞结下不解之缘。清远建市初始,台资企业便紧跟脚步登陆扎根,台商的到来,从一开始就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融入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叙事中。
据清远市有关负责人介绍,清远131家台资企业累计投资总额达12.8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10.78亿美元,其中30家企业投资超 1000万美元,成为规上工业的中坚力量。从电子、化工、塑胶等制造业,到房地产、“三高” 农业,再到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台资企业的足迹遍布清远多个领域,形成了分布广、根基稳的发展格局。
其中,清新区的广硕鞋业、万邦鞋业年产值分别达26亿元和25.6亿元,台资贡献占据该区经济半壁江山;高新区的欣强电子年产值突破10亿元,这些亮眼成绩印证着台商在清远的深耕成果,更彰显了台资企业 “投资早、韧劲强、信心足” 的鲜明特质。
“金”水道与大空间
丝滑对接86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
身处大湾区第一圈层,清远坐拥北江黄金水道与1.9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面积,从这里出发,24分钟高铁直达广州南,60分钟通达深圳,千吨级清远港衔接黄埔港、南沙港,在这里,企业能够同时尽享广阔的地理条件与大湾区8600万人口的消费市场与成熟产业配套。
清远北江。南都资料图
2003年,看中清远对台资企业的友好营商环境,台商陈建宏所在的台资水泥企业果断布局英德,成为较早入驻清远的台资企业之一。为何坚守清远二十余载?负责人陈建宏表示,清远坐拥北江黄金水道,江运之便大幅降低了水泥制品的运输成本,通过北江黄金水道,产品能够直接运输送达下游的广州、深圳等工程建设市场,对企业来说,不仅是更节约的选择也是更环保的选择。以更环保的运输方式为起点,如今,陈建宏所在的企业从单一水泥及相关制品生产,也逐步向绿色转型迈进 —— 不仅承接生活垃圾、危废固废处理等环保业务,更建成水泥行业规模领先的储能与光伏项目,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除此之外,陈建宏表示,对水泥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清远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为水泥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清远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约占全省十分之一,为产业扩张与项目落地提供充足载体。陈建宏表示,水泥企业所需要的三座矿山用地就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供电、林地指标等配套政策更是为其发展扫清障碍。
“水泥企业占地广、对资源和运输要求高,清远刚好在地理环境、资源储备和政策支持上形成了完美契合,这是我们扎根于此的重要原因。” 陈建宏坦言,相较于珠三角,粤东西北的土地资源优势与营商环境温度,让企业发展更具底气。
如今,该企业在全国布局12座水泥厂,仅广东便有3座,且均选址粤东西北地区,清远的成功实践成为企业区域布局的重要参考。
湾区“后花园”
好山好水创“养生式创业”独特氛围
作为大湾区的 “后花园”,清远林地保有量近2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近70%,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超90%,166公里北江水质达标率100%,好山好水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深耕十二载的台商卢政群对清远的投资优势有着真切的体悟。2012年,在多地选址的考量中,他选择了清远英德清华园,不仅契合其橡胶添加剂生产需要合规化工园区的产业需求,更让他对这片土地心生好感的原因则是这里“养生式创业”的独特氛围。卢政群2012年完成买地,2014年正式投产,一扎根便是十二年。“清远是广州的后花园,好山好水滋养好身体,企业经营辛苦,健康的环境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他看来,清远不仅适合产业发展,更具备养生养老的独特优势,大健康领域潜力巨大。
清远生态资源条件优秀。南都资料图
优质的自然条件更为两岸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布局条件。2025年,广东省首个海峡两岸少数民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清远连山揭牌。首期种植面积达70亩,其中种植黄金咖啡50亩、牛油果20亩,精选的经济作物既契合连山的生态禀赋,又兼具市场潜力与产业特色。
负责人吕正一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连山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生态发展区、农业县、民族县,生态环境优越、民族特色鲜明是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连山境内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土壤肥沃,且无工业污染,为作物提供了绝佳的 “生长摇篮”。此外,当地独特的壮族、瑶族文化,为农业产业赋予了文化附加值,未来可探索 “农业 + 文旅” 的融合模式,让农产品既有 “生态味”,更有 “民族韵”。
服务诉求“秒达”
台商成清远“招商名片”
营商环境的温度,决定着企业投资的热度。在台商卢政群眼中,企业投资决策中,硬件设施并非首要考量,政府的服务观念与当地的民风才是关键。“有朋友说,投资前先在当地待上十天半月,民风好不好,往往能反映政府服务水平。” 清远淳朴的民风与务实的政务服务,正是他安心扎根的重要保障。
“帮办代办”“拿地即开工”制度助企业24小时拿证、72小时动工;“投资清远码上办”平台实现诉求“秒达”领导、实时督办;2024年近90场政企对接活动解决74个重点项目难题……一系列务实举措让清远连续获评广东省产业有序转移工作“优秀”等次。
清远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李正顺表示,得益于高效、务实的政府服务,政府与台商企业之间已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通过“一事一专班、特案特办”等方式,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让广大台商放心投资、安心发展。
作为在这片土地上受益的台商代表,卢政群、吕正一等人表示,他们愿成为清远的“招商大使”:“以商招商最有说服力,我们这些扎根多年的台商,就是清远最好的名片。”同时,卢政群认为,招商不能只瞄准企业一代,更要聚焦企业二代群体,他们是未来产业传承的核心,要让年轻人真正认识清远的价值。
从最初的产业落地,到如今的深度融合;从单一的企业投资,到成为城市“招商大使”;从初代台商的拓荒创业,到新生代台商的接力奋进,台商群体见证了清远从粤北小城到融湾节点城市的蝶变,也在这片热土上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如今,凭借多元的产业场景、优越的发展环境,便利的政策服务,清远已逐步成为两岸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的“优选地”。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刘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