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企业数量、上市板块分布、营业收入、盈利能力、资产规模、行业分布、研发费用、创新产出等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1、上市公司数量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工信部已培育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约14687家。其中1044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A股上市,相较2023年末增加159家;1096家“小巨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相较2023年末增加183家;975家“小巨人”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展示,相较2023年末增加95家。
2、上市板块分布
2024年超半数新上市公司为“小巨人”企业,科创板和北交所的“小巨人”企业占比均超50%。企业融资方面,2024年度共计78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上市,占比高达78%,其中55家为“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企业IPO募资额达465.05亿元,占比69.05%。此外,2024年“专精特新”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合计募资达306.88亿元。企业发展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A 股市场内的1042家存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90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达2.32万亿元,同比增长3.73%,高出A股上市公司平均营收增速5.29个百分点:盈利能力方面,“专精特新”上市公司共实现归母净利润0.15万亿元。分板块来看,科创板和北交所市场的“专精特新”属性突出,“小巨人”企业占比分别达到53.18%和51.91%。其中,科创板“专精特新”企业在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方面优势明显。
3、营业收入
从营业收入看,2024年前三季度,104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747.41亿元,同比增长8.23%,高出A股上市公司9.79个百分点;680家“小巨人”上市公司实现营收正增长,占比65.20%,高出 A股上市公司10.12个百分点;509家“小巨人”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超过10%,占比48.80%,高出A股上市公司15.19个百分点。
4、盈利能力
从盈利能力看,2024年前三季度,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共实现归母净利润685.31亿元,同比降低13.16%;834家“小巨人”上市公司盈利,占比79.96%高出A股上市公司2.97个百分点;483家“小巨人”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占比46.31%。
5、资产规模
从资产规模看,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达到28373.28亿元,较2023年底增长4.94%;732家“小巨人”上市公司实现总资产正增长,占比70.18%,高出A股上市公司8.28个百分点;319家“小巨人”上市公司总资产增速超过10%,占比30.58%,高出A股上市公司7.22个百分点。
6、行业分布
“小巨人”上市公司主要集中于机械设备(247家)、电子(180家)、基础化工(110 家)、电力设备(103家)、医药生物(82家)、汽车(71家)等六个行业,合计占“小巨人”上市公司总数的75.96%。
(1)机械设备行业“小巨人”发展情况
营收增长方面,2020-2023年机械设备行业“小巨人”企业营收年均增速达到11.67%,领先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245家机械设备行业的“小巨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415.28亿元,同比增长3.26%。2020年至2023年,245家机械设备行业“小巨人”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从1399.62亿元增长至1948.87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67%,高出行业平均增速4.90个百分点。
(2)电子行业“小巨人”发展情况
营业收入方面,电子行业“小巨人”营收增速连续多年领先行业均值。从横向对比看,2024年前三季度,180家电子行业的“小巨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1810.77亿元,同比增长26.00%,高出行业平均增速8.01个百分点。从纵向对比看,2020年至 2023年,180家电子行业“小巨人”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从1153.32 亿元增长至2028.18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0.70%,高出行业平均增速10.53个百分点。
(3)汽车行业“小巨人”发展情况
营业收入方面,2020年以来汽车行业“小巨人”营收保持较快增长,增速显著领先行业均值。从横向对比看,2024年前三季度,71家汽车行业的“小巨人”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899.24亿元,同比增长15.74%,高出行业平均增速11.11个百分点。从纵向对比看,2020年至 2023年,71家汽车行业“小巨人”上市公司的总营收从629.90亿元增长至1085.3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9.89%,高出行业平均增速9.47个百分点。
7、研发费用
从创新投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增强。2020年至2023 年1039家“小巨人”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总额从437.01亿元提升至886.13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6.57%,增速较A股上市公司高出9.8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小巨人”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从2020年的5.92%提升至2023年的7.11%,提高1.19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力度显著增强。2024年前三季度“小巨人”上市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690.90亿元,规模同比增长9.98%,研发费用率达到7.17%,较2023年前三季度提高0.65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末,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共拥有研发人员21.15万人,较2022年末增长12.77%,研发人员占比达到 20.20%,较2022年末提高0.74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小巨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力度强于行业平均水平。2024年前三季度,在医药生物、电子、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基础化工等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较多的行业,“小巨人”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具体来看医药生物和电子行业“小巨人”的研发费用率分别达到11.90%和 11.85%,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7.02个百分点和6.31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力度大幅领先:机械设备、汽车、电力设备、基础化工行业“小巨人”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7.18%、4.86%、4.65%和 4.12%,均小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
8、创新产出
从创新产出来看,“小巨人”上市公司拥有发明专利授权近5万项,实用新型专利超10万项,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申请超1.4万项,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拥有32.74万项发明专利,每家平均22.3项,占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总量的 11%。根据 Wind 数据,1044家“小巨人”上市公司共拥有发明专利授权49311项,每家平均47.2项数量是“小巨人”企业的2.12倍;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03547项,平均每家99.2项。此外,“小巨人”企业专利创新活跃,2024年“小巨人”上市公司新增发明专利14209项,平均每家13.6项,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小巨人”上市公司深耕细分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例如,华海清科和清华大学共同完成的“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抛光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率先推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2英寸CMP装备实现了国内市场CMP装备领域的国产替代,荣获202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盾量子已逐步成长为全球少数具有大规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设计、供货和部署全能力的企业之一,其交付的国产稀释制冷机ez-0 Fridge实际运行指标达同类产品国际主流水平,成为国内首款可商用可量产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用稀释制冷机。
如有需求请随时联系,我们免费提供:
① 评估企业申报入选成功概率
② 初步定位更有利的细分市场
③ 支撑市占率分析的行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