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老陈,最近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美国有个调查显示, 有81%的人说制造业对国家很重要,可真让他们去工厂拧螺丝,只有不到20%的人愿意。这个巨大的反差,背后藏着什么样的问题。
美国政府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制造业回流,各种政策优惠层出不穷。可是现实却很打脸,即使把工厂搬回了美国,找工人却成了大难题。美国年轻人宁愿去咖啡店当服务员,也不愿意进工厂拧螺丝。
我觉得这跟美国的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在美国人眼里,制造业工作往往被贴上了“低端”、“没前途”的标签。他们更崇尚所谓的“白领工作”,认为坐办公室才是成功的象征。 这种观念导致了一个奇怪的循环:越是缺乏制造业工人,制造业就越难发展;制造业越不景气,年轻人就越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美国现在居然开设了“ 成年人101课程 ”,专门教大人怎么缝纫、换轮胎、报税这些基本生活技能。我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真的震惊了,从十几岁到四十几岁的美国人都在排队学“怎么做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想想我们这边,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已经能独立操控数控车床了,这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可美国的教育体系过度重视理论,轻视实操。他们的学生可能会背很多公式,但让他们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很多人就傻眼了。
再看看产业配套这个问题。中国在东莞、佛山、苏州这些地方,用“50公里内解决一切”的能力把制造流程压缩到极致。一块手机主板,从贴片、焊接到测试出厂,全流程4小时搞定,周边供应商平均距离不超过25公里。 这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几十年产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结果。
有个美国拼图游戏公司的创始人,愿意支付三倍成本在本土找工厂,结果找不到生产水平能和中国匹敌的。最后还是得从中国供货。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还是人才培养的问题。
我们的技术工人平均技能训练时间长达6年,80%以上在同一行业工作超过十年。 这种稳定性和专业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我们的职业教育体系,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至少保证了技能人才的连续性培养。
美国那边还在搞政策拉锯战,三天换一个关税政策,企业家连预算表都做不出来。政策不稳定,人才培养就更谈不上长远规划了。他们想要制造业回流,可连基础的技术工人都培养不出来,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美国想要制造业回流,面临的挑战可不仅仅是成本问题。 最大的障碍其实是人才断层和社会认知 。当一个社会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动手,都觉得进工厂丢人的时候,谈什么制造业复兴?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绝不是“低人一等”的选择。 看看现在的数据就知道,中国制造业的灵活性和效率已经成为全球标杆。那些掌握精湛技艺的工人师傅,他们的价值丝毫不亚于坐办公室的白领。
义乌有超过3000家小微企业,一个季度内完成从圣诞用品到婚庆道具的转型,库存周转周期缩短30%。 这种市场应变能力,靠的不是几个MBA,而是千千万万技能熟练的一线工人。
真正的制造强国,应该是既有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也有世界一流的技工队伍。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