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让欧洲陷入深深的困境。曾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全球和平的象征的欧洲,眼睁睁看着战火蔓延到自家后院。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而欧洲的反应却异常迟缓。虽然事后立即采取了制裁措施和人道援助,但却未能在冲突爆发前扑灭这颗危险的火种。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这一背景下提出警告,指出欧洲这次失误的根源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冷战结束后,欧洲没有积极与俄罗斯展开对话和合作,未能构建一个以合作为基础的新秩序;其次,欧洲在面对俄罗斯时,因自身实力不足而无法有效应对。德维尔潘的这番话直击痛点,我们有必要深刻分析,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欧洲的失误,未来是否能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为了理解欧洲为何未能有效遏制这场冲突,我们需要回溯到俄乌冲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联解体的时期。1991年,苏联的崩溃使俄罗斯由超级大国变成了一个相对较弱的国家,而乌克兰趁机宣告独立。然而,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从未完全断裂。两国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联系,乌克兰一方面渴望向西方靠拢,另一方面却又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拉两边”的局面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俄乌两国的恩怨由来已久。17世纪,俄罗斯帝国吞并了大片乌克兰土地,乌克兰成为“俄罗斯母亲”的怀抱。进入苏联时代,乌克兰更是被牢牢束缚在苏联的体系内,尤其是上世纪30年代的饥荒和斯大林的强硬政策,使得乌克兰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尽管苏联在1991年解体后,乌克兰试图摆脱俄罗斯的影响,但俄罗斯始终视乌克兰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老大哥”和“小弟”之间的复杂关系,加上两国历史上的深重恩怨,注定了两国难以和平分手。
冷战结束后,欧洲和美国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胜利,于是开始加紧推动北约向东扩展。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先后加入北约;到了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等前苏联势力范围国家也陆续加入了北约。面对北约逐步逼近自己的边界,俄罗斯的安全忧虑日益加剧。2008年,在布加勒斯特北约峰会上,北约明确表示,乌克兰和格鲁吉亚终有一天会加入北约,这一表态彻底惹怒了俄罗斯。普京当时警告说,北约的东扩是对俄罗斯的“直接威胁”,然而,欧洲和美国对此并未重视,依然继续推行扩张战略。
2014年,乌克兰爆发亲西方的“颜色革命”,亲俄的总统被赶下台,俄罗斯随即出兵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乌克兰东部的分离势力。这一事件成为转折点,欧洲开始感到恐慌,但除了采取象征性的制裁和发出空洞的谴责外,并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直到2022年俄罗斯直接对乌克兰发起全面军事进攻,欧洲才意识到之前的“绥靖”政策不过是在为今天的冲突埋下隐患。
俄乌冲突的爆发背后还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能源。乌克兰不仅是俄罗斯天然气通往欧洲的重要枢纽,欧洲超过一半的天然气依赖于俄罗斯供应。2021年,俄罗斯通过“北溪-1”管道向欧洲提供了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尤其是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强国对这一能源依赖程度极高。而乌克兰则通过这些管道过境费每年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然而,正是这份依赖使得俄罗斯能够轻松将能源作为战略武器来使用,任凭欧洲依赖,却无法摆脱这一束缚。尽管欧洲知道这种依赖的风险,但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替代方案,导致在冲突爆发时,欧洲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能源价格暴涨、经济受损。
那么,欧洲为何未能在冲突爆发前遏制这一局面?这一问题的背后,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现实的战略失误。冷战结束后,欧洲确实有机会重新审视与俄罗斯的关系,并在新的安全框架下与俄罗斯展开对话。然而,北约东扩逐步将俄罗斯挤压得越来越远,俄罗斯的安全焦虑愈加严重。2007年,普京曾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指责北约东扩是“挑衅”,但欧洲并未作出积极回应。
欧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忙于经济一体化,忽视了安全问题的根本。由于欧盟成员国各有各的利益诉求,德国担心能源供应中断,法国有雄心当欧洲领导,东欧国家则试图紧抱美国的大腿,这种“分裂”的状态使得欧洲在面对俄罗斯时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2021年,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了十万大军,而欧洲仍在就是否实施制裁争论不休,反应迟缓得令人难以置信。
此外,欧洲对俄罗斯的态度一直是“左右为难”。一方面,欧洲害怕俄罗斯的军事力量,毕竟俄罗斯的核武库和庞大军队不容小觑;另一方面,欧洲又希望通过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能源和军火贸易上拉拢俄罗斯。然而,这种“两面派”策略最终并未得到实质性回报。德国在2010年代推行的“东方政策”,意图通过经济合作让俄罗斯遵守承诺,但最终证明,俄罗斯依然能在得到经济利益后背弃承诺。法国在马克龙上台后也曾试图恢复对俄关系,并邀请普京访法进行谈判,但这些外交举措始终未能解决深层次的安全问题。
随着2022年冲突爆发,欧洲终于意识到自己不仅缺乏有效的硬实力,也未能通过软实力打动俄罗斯。虽然制裁行动频繁展开,但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依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22年其能源出口收入更是增长了38%,达到3430亿美元。而欧洲的天然气价格飙升,普通民众苦不堪言,许多企业甚至宣布停产,这种“制裁反噬”的局面让人看得心生无奈。
欧洲在这一过程中也太过依赖美国,导致其在俄乌冲突爆发时迟缓反应。北约虽然由美国主导,欧洲国家贡献了军费和兵力,但关键的战略决策往往需要等候华盛顿的指示。2021年底,美国情报机构已经警告俄罗斯可能发动军事行动,但欧洲依旧拖延,直到美国率先宣布制裁,欧洲才勉强跟上。但此时战火已经蔓延,欧洲只能在事后束手无策。
更为严重的是,欧洲的军事力量严重不足。2022年,欧盟27国的军费合计约为2600亿欧元,而俄罗斯单独一国的军费就达到860亿欧元,更不要说俄罗斯的核武库了。尽管法国和德国曾提出要建立“欧洲军”,但多年来这些想法始终未能付诸实践。面对这样的军事短板,欧洲自然缺乏足够的底气来对抗俄罗斯。
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在2022年7月的北京世界和平论坛上总结欧洲的失误,明确指出两大教训。作为曾经的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德维尔潘的观点十分深刻。他首先指出,冷战结束后,欧洲未能与俄罗斯建立起一个基于对话与合作的新安全秩序。尽管北约和俄罗斯曾经在1990年代签署过《北约-俄罗斯基本文件》,承诺彼此尊重、不对抗,但北约的东扩最终将俄罗斯边缘化,令其感到极大的安全威胁。而欧洲始终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最终将俄罗斯推向敌对的立场。
德维尔潘还提到,欧洲与俄罗斯的力量严重失衡。欧洲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依赖让其在与俄罗斯的博弈中处于不利地
上一篇:酒业三巨头“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