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华社
周一,美国经济数据对股市的作用参差,美国6月份工厂订单按月下降4.8%,符合市场预期,市场预期的是下降4.9%,也是2020年4月创下-14%以来超过五年的最大单月跌幅,5月修正值则按年大增8.3%。
美国6月份的订单下跌主要受运输设备订单暴跌22.4%拖累,而上个月这一数据为增长48.5%,其中民用飞机订单在上月飙升231.6%,6月则下降51.8%;船舶订单5月上升39.9%之后,6月下降20.0%。不过,非运输设备品类的工厂订单则按月上升0.4%,高于市场预期的0.3%,也是7个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华尔街对于最近经济数据有了新的解读。
最新的工厂订单数据结合上周五公布的疲弱就业数据,让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经济的表现转弱。
上周五,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7月份非农就业岗位增加7.3万个,远低于预期的增加11万个,是近五年来的最小增幅;7月份失业率从上个月的4.1%升至4.2%;劳动参与率从6月份的62.3%降至62.2%,为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也是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
同时,之前两个月的非农就业岗位增幅遭到大幅下修:6月份数据从初值14.7万个下修至仅1.4万个,5月份数据更下修12.5万个,合共起来,两个月下修幅度达25.8万个,意味着美国的就业市场状况较其最初预期时出现急剧恶化。
当前的通胀率并不如预期的高,原因可能是美国加征关税,令消费者购买进口货品时的成本压力增加,加上就业前景转差,消费者对于一些非必要的支出,例如娱乐、休闲等消费可能变得克制,所以从通胀数据来看,似乎并没有出现比较激烈的上升,并非意味着通胀压力降了,而是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可能下降了。
这引发了华尔街对于美联储加快降息步伐的憧憬,见下图,利率期货工具显示,对于9月份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的预期已从一周前的63.1%大幅飙升至95.9%。
利率展望或推动了风投项目的融资和退出
受此带动,美股周一(2025年8月5日)大涨,纳斯达克指数(IXIC.US)大涨1.95%,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US)上涨1.34%,标普500指数(SPX.US)上涨1.47%。
不过,如果关税对消费者消费情绪产生影响,美企的业绩在中短期内也将受到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华尔街更关注的是对利率敏感的科技企业,尤其初创企业,这些拥有高科技和专业专利权的初创企业,尚未产生可持续的收入和利润,但亟需资金续命;另一方面,资金也看好这些初创企业的增长前景,在低利率的预期下,这些资金更愿意支持高增长风投项目,以赚取丰厚的回报,关键是资金成本也不高。
最近已经公布了6月财季业绩的科技巨头,都有一个共通点:为了在AI创新中保持竞争力,它们都大幅增加资本开支,例如亚马逊(AMZN.US),最近12个月的资本开支已超千亿美元,微软(MSFT.US)、谷歌(GOOG.US)、Meta(META.US),均为了抢占AI高地不惜重金投入数据中心建设和抢购AI芯片,Meta更掀起了抢人大战,争夺人才资源,而英伟达(NVDA.US)、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微软等,也活跃在创业社区,抢购初创项目。
例如,微软最近宣布收购软件开发初创公司FSLogix,英伟达也不断收购AI初创公司,包括加拿大的CentML,Alphabet收购网安创企Wiz……
由于这些科创企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尚未产生盈利,其估值需要通过潜在的变现能力和现金流,以及一个合理的折现率来计算,这个折现率受当前市场利率的影响,再加上行业、周期、企业特定风险因素得出。
所以,市场利率越低,其折现率越低,计算得出的估值也越高,同时,由于资金成本下降,资金更敢于冒险,对风投项目的胃口也会增加,从而进一步推高估值。
最近,不少AI和科创项目都成功融资就是明证。此外,今年第2季起,风投项目IPO案例也增加,而且上市表现都不错,这进一步增强了资金信心。
客户包括奈飞(NFLX.US)、爱彼迎(ABNB.US)等的图形编辑软件Figma(FIG.US),上周上市时的发行价为33美元,首日开盘即狂飙115.50%,上市首日收盘大涨250.00%,刷新了一个月前“稳定币第一股”Circle(CRCL.US)创下的纪录。这也为正排队上市的新股注入强心针。
最近,提供航天与国防技术、拥有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萤火虫航天(Firefly Aerospace)将IPO发售价从原来的35美元-39美元上调至41美元-43美元。
在2022年因为监管原因而取消了借道SPAC(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计划后,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ullish近日推出IPO,目标估值为42.3亿美元,拟以28-31美元发售20.3百万股,筹资6.29亿美元,这可能低于2021年预估价值90亿美元。该公司计划将部分IPO筹得的资金转换成美元挂钩稳定币,未知这是否能引发又一轮的稳定币热潮,而推高该公司的估值。
结语
当前美国经济数据的分化与降息预期交织,既让市场因流动性宽松憧憬推高美股,也让科技领域尤其是AI赛道的资本活跃度显著上升——科技巨头为抢占AI高地掀起“抢人大战”,动辄千亿美元级的资本开支、对AI初创企业的密集收购,共同推升了行业热度与市场估值。然而,繁荣背后的风险更需警惕:
其一,AI领域的“抢人大战”已显现非理性苗头。Meta等巨头为争夺人才不惜重金,不仅推高了全行业人力成本,更可能导致人才价值与实际贡献脱节。当企业为留住人才支付远超其产出的薪酬,长期将侵蚀利润空间,尤其对尚未盈利的初创企业而言,人力成本压力可能加速资金链断裂。
其二,AI投入与回报的失衡风险日益凸显。亚马逊、微软等巨头的资本开支超千亿美元,但当前多数AI技术仍处于商业化初期,盈利模式模糊。巨额投入若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营收增长——例如大模型应用未能实现预期的用户付费或效率提升——将导致“投入越多、亏损越大”的困局,最终反噬企业基本面。
其三,科技企业的估值泡沫已接近临界点。英伟达等龙头企业的高估值能得到支撑是因为市场对于AI可能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的憧憬,而一些AI初创企业或仅凭“技术叙事”便获得与其实际营收和利润不符的巨额估值。一旦贸易政策等因素减缓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或技术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这些企业的估值将面临剧烈回调,甚至可能重蹈过去科技泡沫破裂的覆辙。
此外,风投项目IPO的火爆(如Figma首日暴涨250%)更多反映了短期资金炒作,而非企业真实价值的体现。投资者若盲目追逐高估值科技股,忽视其盈利前景与行业风险,最终可能在市场情绪逆转时承受惨重损失。因此,面对 AI 浪潮下的市场狂热,更需保持清醒,警惕“高投入、低回报、虚估值”的风险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