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急于上市?
《投资者网》蔡俊
又一次,同仁堂医养(下称“公司”)冲击港股IPO。
这是公司一年内的第三次闯关上市,作为同仁堂的子公司,其主营中医医疗机构。回顾发展历史,2022年到2024年有一条资本暗线,牵出同仁堂体系要拿下第四家上市公司的决心。
然而,无论扩张还是经营的过程中,高杠杆影子始终伴随公司,或影响估值和上市进程。同时,同仁堂体系内部也发生一系列调整。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下,公司三次闯关结果值得关注。
一条资本暗线
同仁堂医养真正做起中医馆,其实并不长。
2015年,公司正式成立,初始为同仁堂的投资平台,2019年才增加医院管理业务。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公司及同仁堂系基金以2.84亿元收购三溪堂保健院和三溪堂国药馆的控股权。其中,三溪堂保健院为浙江最大的单体中医馆之一。
资料显示,截至收购前的2022年5月,两家标的净资产5102万元。以此计算,三溪堂的整体估值4.38亿元,公司并购溢价率超860%。交易完成后,公司商誉从2021年的2610万元大幅增加至2022年的1.87亿元。
需要指出,三溪堂原实控人朱智彪、潘松琴夫妇仍持有标的部分股权,也为后续公司融资埋下伏笔。2018年,宜华健康曾有意收购两人持有的三溪堂资产,但最终在原协议关键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终止。被收购前夕,两家标的向两人派发红利,合计超2亿元。
高溢价收入囊中后,公司成功扭亏为盈。2023年,公司净利润由2022年的-923.3万元增长至4263.4万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56%至11.53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出售石家庄同仁堂中医医院,两家收购标的占营收比例超30%。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1.76亿元、5405.8万元,各自同比增长1.99%、26.8%。报告期内,公司最大一笔的融资启动。
据悉,公司、同仁堂系基金、朱智彪及潘松琴等签订增资协议,合计3.66亿元认购5720.85万元注册资本,增资后总股本3.57亿元,对应整体估值23亿元。
其中,同仁堂养老产业基金以粹和药、三溪堂等资产的股权入资,对应货币价值1.13亿元;同仁堂医疗产业基金以三溪堂保健院、三溪堂国药馆等资产的股权入资,对应货币价值6067.22万元;朱智彪和潘松琴均以三溪堂股权出资,对应货币价值8849万元。
这起融资的底层逻辑,主要为公司IPO做铺路。一方面,公司通过关联方被注入资产后,长三角的医疗机构数量增至11家,规模和估值也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同仁堂系基金以股权出资取代部分现金支付,本质是通过股权置换实现估值套利。
说到底,2022年到2024年同仁堂及公司有一条资本暗线,围绕“并购—估值提升—上市”的运作,最终将公司推至IPO台前。
三度闯关的两大诉求
被同仁堂扶持起的同仁堂医养,急切要上市。
2024年6月,公司首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因招股书有效期届满失效。同年12月,公司再次递表,但因同样问题无疾而终。计入本轮申请,公司是名副其实“三度闯关”。
一年三闯港交所,公司对资本化的渴求显山露水。根据三版招股书,公司募资的核心诉求有两个:偿还银行贷款+收购扩张。
第一个债务优化诉求,三版的招股书均有涉及,具体是当初收购资产后,公司将标的股权质押给商业银行拿到贷款。截至2024年,公司未偿还贷款余额超1亿元,资产负债率超40%,现金及等价物余额2.97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还以9100万元收购上海承志堂的控股权。
显然,公司通过“收购—质押—收购”的循环构建起一个高杠杆的运营模式。这种操作下,公司业绩实现明显增长,但风险也显而易见。截至2024年,公司商誉2.63亿元,占净资产的37%。
第二个扩张诉求,公司计划收购5家营利性医疗机构,目标为中医专科医院或具备中医服务能力的综合医院。同时,公司将按轻资产模式合资新建5家医疗机构,如在上海试点“中医诊所+健康管理中心”一体化门店,重点销售安宫牛黄丸等产品。
不止如此,第三版招股书的募资计划与此前两版不同,明确提出将建设中医药数字化与AI 技术研发、与同仁堂集团其他板块的协同创新。具体计划的项目,包括互联网医院升级、供应链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品牌授权深化等。
能看出三次冲击港交所后,公司在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借助同仁堂系力量,未来将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转向生态打造。这种信号的背后,本质或是要重构自身的估值逻辑。
暌违十多年的拆分运作
两次冲击港交所失败,市场对同仁堂医养有多个看法。其一,认为公司高杠杆经营有较大风险。其二,认为公司估值与同行存在差距。
2023年以来,中医连锁机构固生堂收购多家门诊部、医院。成功上市港交所后,该企业的市值从不到70亿港元逐渐上升至近100亿港元。一方面,固生堂与公司有相同之处,即通过并购做大规模,同样面临高商誉风险。但另一方面,固生堂的收购以自有资金为主,并主动拥抱AI开发新产品,或抬升了自身估值。
与之相比,公司前两次IPO时给市场的印象还停留在“做大做强”。然而,不计入收购资产,公司的自有单店盈利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点。第三版招股书中,公司强化技术投入与同仁堂体系的资源整合,可能是以同行为蓝本贴近资本的估值想象。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同仁堂体系对暌违十多年再度拆分上市成功的渴求。2000年和2013年,和登陆港交所,目前市值约70亿港元和80亿港元,母公司同仁堂的市值约500亿元左右,同仁堂体系合计市值超60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公司股东,同仁堂系基金的股权穿透后,还有中原高速、太阳纸业、中冀投资等企业。这些基金成立于2017年到2019年,与公司主营业务从投资转向医疗管理契合。
实际上,同仁堂体系内部也在历经重大变革。2024年至今,多个高层有重大调整,涉及到同仁堂和同仁堂科技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等岗位。今年8月,同仁堂原董事长邸淑兵辞职,董事会选举张朝华接替职务。
因此,公司三度冲击港交所上市,叠加了内部的业务扩张、债务化解、估值预期,以及外部的母公司资本运作。能否成功,牵涉到的范围甚广。(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