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上市公司将全年利润的99.94%拿出来分红,这通常会被看做是对股东的慷慨回馈。但当这家公司正面临业绩上市后首度下滑、品牌信任危机四伏、核心卖点即将被政策禁用的三重窘境时,一场高达5.13亿元的“清仓式分红”,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千禾味业,这家曾凭借“零添加”概念异军突起的调味品“黑马”,正通过一场极致的资本运作,试图在风暴中抓住“救命稻草”。这场分红背后,并非简单的让利股东,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分红-质押-再投资”的资本游戏,其核心是利用上市公司的经营积累,为创始人家族的资金链提供缓冲。
然而,再精妙的资本财技,也难掩公司经营困境。当“零添加”的红利被巨头稀释,当引以为傲的产品被检测出“致癌元素”,当“千禾0”商标的擦边玩法引发“智商税”争议,千禾味业正面临着一场从产品到品牌、从市场到监管的全方位危机。
这场豪气的“清仓式分红”,究竟是其对未来现金流充满信心的表现,还是在业绩失速、品牌故事难以为继时的无奈之举?
一场“左手倒右手”的家族资本局
千禾味业此次“清仓式分红”,并非一次孤立的财务决策,而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资本运作的结果,其核心精准指向了创始人家族的钱包。
千禾味业是一家典型的家族控股企业。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创始人伍超群、其子伍建勇、其兄伍学明三人合计持股比例超过50%。这意味着,此次5.13亿元的巨额分红中,有超过一半即约2.56亿元的现金,将直接流入伍氏家族口袋。其中,伍超群个人就可分得超2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这场分红与其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在时间上形成了完美“闭环”。在分红方案公布前不久的2025年6月,千禾味业公告称,控股股东伍超群已将其累计1.6亿股股份进行质押,占其所持股份的38.18%。而这笔质押融资的源头,要追溯到2023年,当时伍超群为包揽公司近8亿元的定向增发,通过质押股票获取了巨额资金,这笔高达8亿元的融资,即将在2026年6月到期。
至此,一条清晰的“分红-质押-再投资”逻辑链条浮出水面。整个操作的本质,是一场“公司分红反哺股东质押”的资本游戏。它巧妙地将上市公司的经营利润,转化为支撑大股东个人杠杆的现金流,既保证了“年产60万吨调味品智能制造项目”的顺利进行,又避免了因创始人减持股票对市场信心造成的冲击,维持了家族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这无疑是一步精明的棋局,但也深刻揭示了家族利益与上市公司资源的深度绑定。
“零添加”红利逐渐褪去
如果说资本运作是财技,那么经营业绩才是企业真正的底气。千禾味业这场“清仓式分红”的另一重背景,正是其主业陷入上市以来的首次全面衰退。
千禾味业的崛起,源于其对“零添加”概念的精准卡位。千禾味业于2016年登陆资本市场。2022年海天味业“双标门”事件后,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达到顶点,主打“配料表干净”的千禾味业,完美承接了这波红利,2023年营收净利均实现了超50%的爆发式增长。
然而,当行业巨头回过神来,“零添加”赛道迅速从蓝海变为红海。海天味业、李锦记等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零添加产品线,并凭借强大的规模、渠道和价格优势,对千禾味业发起猛烈冲击。
差异化优势被迅速抹平后,千禾味业的爆发式增长便戛然而止。2024年,千禾味业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这也是2016年上市以来的首次营收下滑。2025年一季度,营收继续同比下滑了7.15%。
千禾味业的困境体现在多个维度:核心的酱油和食醋业务收入均出现下滑;线上线下渠道双双承压;存货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120天激增至2025年一季度的157天,远高于同行水平,终端动销乏力。
此外,公司的餐饮渠道短板明显,收入占比仅7%,与海天味业35%的占比差距悬殊,这不仅限制了其增长空间,也使其新增的60万吨产能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消化压力。
当主业增长乏力,核心优势不再时,千禾味业试图通过一场豪气的“清仓式分红”,向市场传递“公司现金流充裕,经营稳健”的信号,以稳定投资者信心。但这更像是一块欲盖弥彰的“遮羞布”,难掩盖其深层的经营窘境。
“千禾0”智商税争议和崩塌的消费者信任
比经营窘境更致命的,是千禾味业正面临的一场深刻的品牌信任危机。这场危机,直指其赖以成名的“零添加”标签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这场信任危机源于其“千禾0”商标的擦边争议。此前,千禾味业将“千禾0”注册为商标,并在产品包装上将“0”进行视觉放大,给消费者造成强烈的“零添加”心理暗示。然而,当消费者发现“0”仅仅是一个商标,而非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健康认证时,一种“被欺骗感”油然而生,“智商税”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致癌元素”的检测风波将这场危机推向高潮。2025年3月,一则三方检测报告称,在千禾一款高端“零添加”酱油中检测出微量重金属元素“镉”。尽管千禾味业迅速澄清,指出检出量远低于国家安全标准,且为天然原料携带,并获得了当地监管部门背书,但这次事件依然重创了其品牌形象。
来自监管政策的“釜底抽薪”可能成为压垮千禾味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新规明确,2027年起,预包装食品标签将禁止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这一规定,无异于直接废掉了千禾味业过去十几年辛苦建立起来的核心品牌标签和营销话术。两年过渡期,千禾味业必须找到全新的、能够支撑其高溢价的品牌故事,这无疑是一项艰巨挑战。
当品牌信任的基石开始动摇,千禾味业的商业模式都变得岌岌可危。这场“清仓式分红”,更可能是其品牌故事失效前,进行的一次利益最大化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