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能源部:美国高温超导输电零损耗、一条线顶传统五条!中国特高压会被取代吗?
你好,我是探客。
美国能源部放出风声:2026年芝加哥要上马全球首个商业化规模的高温超导输电示范,号称零损耗、一条线顶传统五条。
听起来像把科幻片直接搬进现实,可先把镜头拉回地面,看看这盘棋到底怎么下。
“特高压会被超导一口吞掉吗?”一句话先抛出来,省得大家心里打鼓。
我查了不少数据,发现美国人这次玩的还是“几十公里级”的示范,和上海那条1.2公里、连续跑了600多天的国产示范线差不多体量,离“横跨北美”差着三个数量级。
高温超导确实在零下196 ℃就能工作,可它得用液氮一直“吊着命”,液氮不贵,但架不住全程冷链。
全国骨干网动辄上千公里,把液氮当自来水一样哗哗往里灌,运维账单能把人看哭。
这还没算超导材料本身比铜线贵出一大截。
再说稳定性。
传统线路跳闸,师傅们开辆车、背个梯子就能抢修;
超导线路一旦漏冷,得先停机、升温、检修、再降温,整套流程走完,停电时间轻松翻几倍。
电网最怕的就是“大面积、长时间”,这一条就把长距离超导卡得死死的。
德国埃森1公里、美国200米地下电缆、韩国“失踪”的常温超导,全是“实验室→新闻稿→没了下文”的经典三连。
芝加哥这回也一样,说好听叫商业化试点,说直白点就是放大版实验场。
反观特高压,27条线路、2023年送电1.6万亿度、全国发电量突破10万亿度,这是调度中心每日每夜跑出来的电量。
3%—5%的损耗听着扎心,可折算到度电成本里,依旧比“全程冰镇”便宜得多。
产业链更不必说,换流变、换流阀、绝缘子、调度系统,全套国产化,出口巴西、巴基斯坦,订单接得手软。
美国那边?40%以上的线路还是冷战时期的老骨头,想一口气换成超导,先问问钱包答不答应。
所以,别急着唱衰。
超导输电如果真能跑起来,最先落地的场景是城市核心区、大型数据中心、地铁牵引站。
短距离、大容量、地价贵到按厘米算的地方,一条超导顶五条普通电缆,省下的隧道钱就能把液氮账单抹平。
至于跨省、跨国的能源大动脉,未来十年还得看特高压。
两者不是零和,更像“干线重卡+市内冷链轻卡”的组合拳。
最后补一句:常温超导要是哪天真的降临,游戏规则才会重写。
可眼下Nature上还在打嘴仗,日美团队互相质疑数据造假,可见这事儿离落地还有十万八千里。
特高压的王牌地位,至少在2035年前岿然不动。
如果觉得不错,帮我点个赞和爱心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