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发周期漫长、技术壁垒高筑的生物医药赛道,如何通过系统性布局突破发展瓶颈、抢占产业新机遇?新开源给出了层层递进的清晰答案。
◎记者 王墨璞嘉
在研发周期漫长、技术壁垒高筑的生物医药赛道,如何通过系统性布局突破发展瓶颈、抢占产业新机遇?
新开源给出了层层递进的清晰答案:以“协同+前瞻”的股权投资逻辑构建生物医药技术矩阵,以稳健转型构筑“精细化工+精准医疗”双主业根基,以松江基地深度嵌入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新开源希望通过系统性布局,源源不断为公司发展提供‘弹药’。”新开源董事长张军政日前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早年以药用辅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业务为核心,到跨界精准医疗领域形成双主业格局,再到如今围绕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方向持续深耕,新开源秉持包容开放的理念,构筑起投资拓局、主业筑基、基地承载的稳固发展格局。
精准投资 构筑技术矩阵
“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高,精准的股权投资是抢占技术制高点的‘加速器’。”张军政表示。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新开源已先后投资华道生物、良远生物、杭州纽安津等业内优质企业,构建起生物医药技术矩阵。
“新开源投资决策的核心逻辑是实现产业链协同。”张军政介绍,公司筛选的投资标的与现有业务互补性强。例如,杭州纽安津的肿瘤疫苗技术,强化了公司的个体化治疗能力,有助于形成诊断及治疗的闭环;良远生物的创新药研发业务,则能与公司肿瘤筛查业务协同。
技术前瞻性,是新开源投资决策的另一关键标尺。在张军政看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竞争本质是技术迭代的竞争,因此投资必须瞄准前沿方向。此前公司布局良远生物高亲和层级组装技术、杭州纽安津新生抗原全产业链平台,正是基于这一理念。
“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风险较高,投资需要平衡好风险与收益。”张军政表示。为了控制投资风险,新开源采取“组合多元化+分阶段动态增资”的投资策略。其中,“组合多元化”指通过覆盖CAR-T细胞治疗、溶瘤病毒等不同技术路径,分散单一领域的研发风险;分阶段动态增资则指保留公司跟投权,根据产品研发情况动态跟投。9月19日,新开源及其子公司武汉呵尔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拟以5000万元增持华道生物,就是其跟投策略的最新实践。
在策略化的投资布局下,新开源的投资回报预期正逐步显现。在其投资的药企中,已有十余款管线进入临床阶段,其中:永泰生物的扩增活化淋巴细胞药物EAL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显示EAL的专业评审工作已完成;华道生物的淋巴瘤CAR-T疗法已完成临床二期全部患者入组,有望2026年申报上市;广州威溶特、良远生物等企业的管线也预计在3年至5年内获批。
“未来几年将是新开源投资回报的集中释放期。”张军政透露。
转型破局 打造双主业格局
新开源密集且精准投资的背后,是“精细化工+精准医疗”双主业格局的坚实支撑。
回溯发展历程,新开源以PVP为核心的精细化工起步,通过向体外诊断领域跨界、向CAR-T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延伸的持续转型,逐步构建起双主业并行的格局。
“近年来,新开源持续转型的核心动因是突破发展瓶颈。”张军政坦言,公司的PVP等药用辅料领域虽能保持15%至20%的年均增长,但想要进一步提升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多业务齐头并进即为必然选择。
对此,新开源瞄准健康医疗服务产业的历史发展机遇,以“设备端”“试剂端”“服务端”三项技术为支点,搭建起“精准医疗”“妇女健康”两大特色医疗服务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深挖精准医疗业务的潜力。
新开源何以快速实现多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张军政总结出了“三步走”策略:首先,做足市场调研与战略规划,厘清行业趋势、竞争格局与潜在机会再入局;其次,推动公司核心能力的迁移与创新,把原有优势转化为新领域的“敲门砖”;最后,打造拳头产品,做好品牌定位,提升市场话语权。
在实施“三步走”策略的同时,面对持续变化的市场环境,新开源亦有破局方案。张军政表示,公司以“渠道+产品”的差异化策略破局,通过深耕三甲医院筑牢发展根基,并聚焦优势产品领域持续做深做透。“新开源不追求‘全面开花’,而是通过精准聚焦实现细分市场突破。”
搭建产业“创新转化枢纽”
“如果说投资是先导、双主业是基石,那么松江基地就是为两者提供关键支撑的实体承载平台。”2025年6月,新开源(松江)全球研发转化生产基地(简称“松江基地”)正式启用,张军政在现场说道。从松江基地定位解读到与华道生物合作签约,他忙碌的身影背后,是新开源深耕医疗健康产业的坚定信念。
“松江基地是新开源融入长三角生物医药生态的战略枢纽。”张军政谈及基地定位时表示。松江区将生物医药列为“6+X”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松江基地正是新开源嵌入该生态的关键动作。
在张军政看来,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价值在于产业资源的高效聚合。“松江基地使得新开源可以更高效地对接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从原材料供应到技术转化再到市场拓展,都能获得集群内的协同支撑,比单打独斗效率提升数倍。”
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让松江基地成为技术转化的“放大器”。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平台,松江基地可以享受人才政策、产学研合作等多重利好,为新开源提供科研协同及国际化技术转化的核心通道。
“我们要的不是简单的厂房,而是能连接创新源头与产业应用的转化平台。”张军政强调,松江基地的核心功能是“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其将重点聚焦生物制药耗材与设备、高端医疗装备、精准诊断等细分领域,构建起“研发-转化-制造”全链条生态,并计划打造具备CAR-T细胞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以华道生物为例,新开源与华道生物已签署CAR-T细胞药物商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协议。“华道生物的CAR-T药物能借助松江基地的产业链资源,实现关键设备、核心耗材到生产工艺的全面自主可控。”张军政透露。
面向未来,新开源将以松江基地为枢纽,以“精细化工+精准医疗”双主业为支撑,通过投资孵化完善产业生态。“新开源的目标,不是做多元化的‘拼盘’,而是打造技术协同、资源共享的生物医药产业矩阵。”张军政的言语中,透露出对长期价值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