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最怕扯皮,尤其是跨国交易,一旦产生纠纷,企业往往面临“理说不清、话没处讲”的困境。过去,中国企业若与外国公司发生矛盾,常常不得不远赴伦敦、新加坡等地仲裁,不仅耗费金钱与精力,还未必能讨回公道。如今情况不同了。近年来,中国正逐步成为国际商事仲裁的新兴目的地。继国际调解院成立之后,2025年9月26日,北京市政府又宣布设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目标是逐步打造世界一流的仲裁机构,帮助中国企业在海外维护权益,解决跨国纠纷,为他们在全球投资经营提供保障。
仲裁本就是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重要机制。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遭西方经济封锁,直到1956年才设立了首个独立的国际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简称贸仲)。彼时我国外贸刚起步,许多矛盾只能依靠调解方式来化解。随着改革开放,外贸规模迅速扩大,矛盾也随之增多,贸仲在1980年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合资、信贷等领域。
然而,真正的难题出现在企业“走出去”之后。过去十几年,中国企业在海外仲裁几乎处处受制:被告方往往是中企,仲裁机构偏向本土企业,结果常常是“十案九败”。即便偶尔胜诉,也因高额费用与冗长程序而“赢了官司输了钱”。语言障碍更是首要难关,即便请了外国律师,也需要经过多层“翻译”,常常导致中方企业“有理说不清”。再加上仲裁庭多由外籍仲裁员掌控,他们对中文和中国法律不熟悉,只能依赖专家解释,而这又可能因表达或程序问题产生新的不利。尤其在英国、香港等地,仲裁程序繁琐复杂,诉讼化趋势严重,让中国企业备受煎熬。
这种困境的背后,还有观念上的差异。在中国,仲裁更像一种带有公益色彩的服务,而在许多国家,它则是一种商业化的收费业务。这种理念差别,也使中企在海外仲裁中频频受挫。
正因如此,中国企业逐渐把目光转向国内仲裁机构。如今全国已有285家仲裁机构、6万多名仲裁员,其中包含3400多名境外专家。仅2024年一年,我国就处理了4373件涉外仲裁案件,涉及标的额高达1978亿元。这些仲裁服务在促进国际经贸往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根据《2022年度中国企业“走出去”仲裁调研报告》,大多数企业在涉外合同中会加入仲裁条款,其中86%的企业倾向于仲裁解决纠纷。选择最多的国际仲裁机构前三名分别是贸仲、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数据显示,45%的涉外案件最终通过和解解决,31%的企业表示仲裁结果“赢多输少”,仅5%企业觉得“输多赢少”。这一结果已经打破了此前“九成败诉”的悲观印象。
效率方面,中国仲裁机构的表现尤为亮眼。比如广州仲裁委、深圳国际仲裁院,平均结案时间不足90天,而伦敦、新加坡等机构往往需要一年以上。疫情期间,贸仲更是率先实现线上立案、远程开庭,大幅提升了效率。与此同时,中国法院对仲裁持支持态度。2020年,全国法院审查涉外仲裁相关案件424件,多数都认可了仲裁协议和裁决效力并予以执行。
仲裁中心的崛起,实质上意味着中国在国际商事规则中的话语权提升。例如深圳国际仲裁院的规则已跻身全球前十,“广州模式”也被新西兰、俄罗斯等机构借鉴。仲裁员队伍愈加国际化,仅深国仲就有来自129个国家的2000多名仲裁员,“一带一路”国家几乎全覆盖。
可以说,从1954年政务院批准设立仲裁机构,到今天中国成为全球仲裁新选择,这一路走来,既是中国综合实力增强的体现,也是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地位提升的缩影。如今,中国不仅有能力和信誉,更有决心去解决跨国商事争端。
未来,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有望像香港的国际调解院一样,逐步成长为世界顶级机构。放眼全球百年变局,中国提出国际调解院、设立仲裁中心,都是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已经不再需要“韬光养晦”,是时候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强的声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