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过半,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天然气总量就创下新纪录,中俄天然气管道的输气量很可能在今年达到“满负荷”。
最新数据显示,仅7月份,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天然气总量就达到42.5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这其中大部分通过管道运输,少部分则以液化天然气的形式交付。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7月中国通过管道从五个国家进口天然气共71.65亿立方米,而俄罗斯贡献了其中的主要份额。
事实上,随着“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不断扩容,俄罗斯已经稳坐中国最大天然气供应国的位置。作为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的出口结构也反映了其经济重心的转移。可以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的经济战略明显“东移”,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不断加深。
“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最早于2019年12月投产,设计年输气能力为380亿立方米。然而,2020年俄方向中国输送的天然气仅为41亿立方米,2021年虽增至104亿立方米,但仍不到设计产能的一半。直到2022年冲突爆发后,供应量才出现大幅增长。到2024年,输气量已达到310亿立方米,距离满负荷仅一步之遥。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9月普京访华时,中俄双方达成协议,将该管道的年输气能力从380亿立方米提高到440亿立方米。俄媒预计,今年输气量将首次达到设计上限的380亿立方米。从2020年的41亿立方米到如今可能突破380亿立方米,这条能源动脉不仅见证了中俄关系的快速变化,也折射出双方合作从“政热经冷”到“政经皆热”的转变。
中俄关系如今建立在高度战略互信和共同认知的基础之上,经济合作更是密不可分。俄经济发展部部长列舍特尼科夫日前强调,任何第三国都无法阻止中俄的经贸合作。即便面对西方的制裁和压力,两国仍会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但合作不会中断。他还特别指出,中俄贸易额大致保持平衡,有时中国出口更多,有时则相反,这种平衡本身就是合作稳定性的体现。
此言既是对内的信心表达,也是对外的宣示。面对美俄、俄乌谈判僵局,以及特朗普等人试图从经济层面对俄罗斯施压,俄方通过强调与中国的合作平衡,表明不会因外部压力而妥协。同时,这也是对乌克兰方面所谓“俄罗斯离开中国就一无所有”的论调予以反驳。
事实证明,西方的施压不仅未能削弱中俄合作,反而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两国经贸联系更紧密。天然气管道输气量的持续攀升,正是最直观的例证。即便在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中俄仍能保持自信,并不断扩大合作规模。
这条横跨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管道,如今不仅是能源通道,更是中俄关系坚韧与深度的“晴雨表”。从五年前的试探性合作,到如今满负荷运行并计划扩容,两国用不断增长的供气量,展现了在复杂国际格局下的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
正如源源不断的天然气流入中国一样,中俄正以超出外界预期的速度与力度,把彼此的经济命脉紧密联结在一起,构建一个不受第三方干扰、更为稳固的战略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