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央行、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的一纸公告——境外机构投资者终于可以全面参与债券回购业务了。
别小看这个看似技术性的政策调整。要知道,截至今年8月末,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持有的债券规模已经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
说白了,这相当于给境外投资者手里的人民币债券装上了“变现按钮”。
“你知道吗?每次欧美市场一有风吹草动,我们就得卖中国国债。”一位管理着数十亿美元的亚洲多策略基金负责人,道出了境外投资者的普遍困境。
过去这些年,当欧美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时,境外机构为了填补保证金缺口,只能选择一个办法——抛售手里的中国国债。
这种“割肉”式的操作,带来了三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第一,投资策略被打乱了。 原本计划持有到期的债券,因为临时资金需求被迫卖出,整个投资计划都得重新调整。
第二,交易成本直线上升。 “卖出去容易,买回来难。”一位香港基金经理说,重新买入时不仅要支付额外的交易费用,还可能面临更高的买入价格。按照他们的测算,一进一出的成本可能吞噬掉30%-50%的投资收益。
第三,投资风险成倍放大。 想象一下,你100元卖出的债券,回头可能要110元才能买回来。这种“高买低卖”的操作,让原本稳健的债券投资变得风险重重。
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便想在场外市场做债券质押融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我们在新加坡试过场外回购,报价贵得离谱,几乎把所有收益都吃掉了。”亚洲多策略基金负责人摇摇头,“缺乏透明的定价机制,也没有可靠的第三方托管,风险太大了。”
实际上,债券回购业务对境外机构的开放,走过了整整十年。
2015年,监管部门首次允许境外主权类机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境外参加行这三类机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业务。
但这个范围实在太窄了——银行、保险、养老基金、公募基金、对冲基金等主流投资机构都被排除在外。
这就像给了钥匙,却不让进门。
这种“半开放”状态持续了近十年。期间,境外机构不断与中国监管部门沟通,希望能获得同等待遇。毕竟,在国际市场上,债券回购是最基础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如今,这扇大门终于完全打开了。
新政策给出了明确的额度安排:主权类机构、人民币清算行与参加行的正回购融资余额不超过持债余额的100%,其他境外投资机构初期为80%。
80%的额度完全够用了。
假设持有100亿人民币债券,可以通过回购融入80亿资金,这对于日常流动性管理来说绰绰有余。
更重要的是,这个额度设置体现了监管的平衡艺术——既满足了流动性需求,又防止了过度杠杆。
“我们不是来投机的,是来做长期配置的。”一位管理着300亿欧元的FOF机构亚太区投资总监认为,适度的杠杆反而有助于提升投资回报,“关键是要让总部看到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不过,要让境外机构真正“玩转”中国的债券回购,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
最大的差异在于操作模式。国际市场的债券回购,标的债券会从正回购方过户到逆回购方,这叫“过户及可使用”。但中国的质押式回购,债券只是被冻结在正回购方账户里。
“这就像借车给朋友,国际惯例是把车钥匙给他,中国模式是车还在我这,但我保证不开。”一位交易员形象地比喻。
因此,监管部门明智地选择了先开放买断式回购,这种模式更接近国际惯例。至于质押式回购,等条件成熟后再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调整,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
想想看,当境外投资者可以像在欧美市场一样灵活运用人民币债券时,他们还会担心流动性问题吗?
今年前8个月,境外机构净增持人民币债券超过3000亿元。随着回购业务的全面开放,这个数字可能会进一步攀升。
“下周我们就会向总部申请增加50%的中国债券投资额度。”一位交易员信心满满地说,“有了回购这个工具,我们的投资策略可以更加灵活了。”
更值得期待的是,央行正在推动中国债券成为香港及全球市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这意味着,人民币债券不仅可以在境内“变现”,还能在全球范围内作为优质抵押品使用。
夜已深,陆家嘴的灯光依然璀璨。对于那1170家境外机构来说,他们手中的4万亿人民币债券,终于不再是“沉睡的资产”。
这个周末,全球各地的投资委员会都在加班研究同一份文件。可以预见,下周的中国债券市场,将迎来一波新的配置热潮。
毕竟,谁不想让自己的投资组合多一些灵活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