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从2018年就开始搞关税壁垒,对中国商品加税,目的是逼企业把生产线挪回本土。
到了2025年,他更狠了,对全球60多个国家征收高关税,对中国商品税率甚至拉到145%。白宫官员说,这是为了重塑公平贸易,让美国制造业复苏。确实,美国过去是制造巨人,二战时工业产量占全球近四成,底特律一条街的汽车产量就顶得上日本全国。
可现在,美国制造业就业只剩1200多万,产业链不全,成本高企。苹果之类的公司宁可去印度设厂,也不愿全回美国。智库报告显示,关税推高了美国通胀,消费者物价指数在2025年4月同比涨2.3%,制造业成本涨了2%到4.5%,不少工厂关门,职位流失。
特朗普的金主马斯克都公开反对,说这伤了电动车供应链。美联储主席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关税带来的通胀压力会延续到2026年。
美国想重振制造业没错,但底层逻辑有问题,它已经是金融帝国,精英都跑去华尔街了,底层工人适应不了高科技生产线。
结果呢,2025年美国制造业职位继续下滑,劳工部数据说连续四个月丢了上万个岗位。
我国正好相反,从制造大国转向消费大国已经是国家战略。过去中国靠出口和投资,工业产量占全球45%,但消费只占13%,美国3.3亿人消费却占全球29%。
中国从2023年起就大力推内需,2024年出台贸易升级方案,补贴家电汽车消费。2025年更猛,3月设5%增长目标,300亿人民币补贴启动,覆盖以旧换新。
5月麦肯锡报告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涨2.3%,7月发1500亿特别国债刺激消费,失业率稳住,收入有所增。
世界银行6月报告,中国第一季度GDP涨5.4%,预计全年4.5%。东亚论坛8月指出,2000亿补贴帮稳了就业。中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保住制造优势的同时,拉消费平衡经济。
像“中国制造2025”计划,到2024年基本完成目标,高科技领域自给率高,尽管美国制裁。中国出口转向亚洲非洲,顺差达1.2万亿。居民收入涨了,消费占比上行。
这互换背后是全球利益再分配。美国衰落期各种折腾,关税战就是赌命,试图吸血盟友保自己。特朗普想靠关税完成再工业化,太难了。欧洲日本被马歇尔计划扶起来,是因为有基础,美国现在接不住回流,产业链差太远。中国有1亿多制造业工人,美国才1300万。
结果,美国有币无货,老百姓不满,民主党借机反扑。中国老百姓不缺货,赚钱问题通过补贴缓解。
长远看,美国制造业复兴路漫长。2025年苹果把iPhone生产全移印度,美国工厂关张。中国消费刺激见效,出口多元化。全球贸易格局变,美国逆差对应中国顺差,任何重振美国制造的努力都绕不开中国。特朗普的145%关税,反噬自己执政地位,智库说没法促成回流,反而伤下游企业。
中国苦练内功,贸易战六年,美国越打越亏,通胀负担重。中国转向服务消费,解锁增长新引擎。世界银行说,中国要维持增长,得继续改革,提高消费占比。
这剧本互换,暴露危机。
美国必败局,因无力两线作战,抽身俄乌。特朗普急和谈,保中东。
中国必胜局,上升势头强。自然势头,美国下降,中国上升。
美国有币无货,中国有货赚钱稳。
最终,突破消费瓶颈,中国成第一消费国,全球利益重分。
参考资料
香山话谈·先声 | 陈冬亮:中国制造让“微笑曲线”不再微笑 太平洋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