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龙辰科技第二次闯关北交所。
早在2022年12月,龙辰科技的IPO申请就获得了北交所受理。
来源:北交所官网
2023年,龙辰科技两次上会先后遭遇“暂缓审议”、“未通过”,同年终止审核。
彼时的核心痛点在于,公司与江苏双凯电子有限公司(简称“江苏双凯”)之间关联交易的合理性。
为扫清障碍,龙辰科技在2024年以4500万元收购江苏双凯剩余股权,并于年底重启上市计划。
2025年6月,公司IPO申请再获北交所受理,目前处于“已问询”阶段。不过,公司仍面临净利润波动大、毛利率持续下滑、行业产能过剩等风险。
二度闯关北交所,龙辰科技这次能顺利上岸吗?
项目介绍:
公司简称:龙辰科技
公司全称:湖北龙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O进展:一询未回复
成立时间:2003年11月6日
控股股东:林美云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54.08%股权。
主营业务:薄膜电容器相关BOPP薄膜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分为基膜、金属化膜两大类。
行业地位: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根据中国合成树脂协会高功能薄膜分会出具的证明,2024年末公司薄膜电容器用BOPP基膜产品的产能占有率16.9%,市场排名第一,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募资投向:
绕不过去的“坎”
两度闯关北交所,龙辰科技有一道始终绕不过去的“坎”。
故事的核心人物是全永剑。
全永剑曾任职于韩国三莹电子株式会社,负责电容薄膜销售。基于自行生产BOPP(即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意愿,他于2021年7月成立江苏双凯,并向法国玛尚订购了价值848万欧元的生产线。
面对厂房建设和设备尾款的双重资金压力,全永剑在2022年1月将江苏双凯52%股权无偿转让给龙辰科技,自己通过台州凯栎达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凯栎达”)控制48%股权。
此后,江苏双凯的生产线由龙辰科技运营,而全永剑则通过凯栎达接单并向江苏双凯采购,将贸易环节的利润留在自己手中。
2021年—2022年,凯栎达及其关联公司连续成为龙辰科技第一大贸易商客户。
既是大客户,又是核心子公司江苏双凯的二股东——凯栎达和龙辰科技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交易。
2023年,这一关联交易被北交所反复追问,并成为龙辰科技未能过会的关键因素。
为拆除这一“关联雷”,龙辰科技自2023年4月起不再通过凯栎达对外销售,改由江苏双凯直接对接终端客户。
2024年8月,公司又斥资4500万元收购了全永剑手里的剩余的48%股权,将江苏双凯变为全资子公司,以彻底消除关联交易之嫌。
随后,龙辰科技重启上市计划,IPO申请于今年6月再次获得北交所受理。
然而,尽管关联交易链条已被“清洗”,但监管的疑虑似乎并未消散。
历史上,龙辰科技及相关人员曾因未及时披露852万欧元生产线采购等事项5次受到处罚,内控薄弱的前科让北交所对此次“非关联化”过程格外关注。
此次一询,北交所就此连番发问:全永剑退出江苏双凯的原因及商业合理性?4500万元的定价是否公允?江苏双凯承接的客户资源是否依赖于全永剑?
业绩坐上“过山车”
“关联雷”似已拆除,但大幅波动的业绩又成了关注重点。
招股书披露,龙辰科技主营业务为薄膜电容器相关BOPP薄膜材料的研产销,产品主要分为基膜、金属化膜两大类。
2022年—2024年(简称“报告期”),公司营收分别为3.44亿元、3.71亿元、6.04亿元,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速超过32%;但归母净利润却大幅波动,分别为7007万元、4348万元、6931万元。
以至于北交所一询要求“量化分析2023年净利润大幅下滑、2024年净利润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
龙辰科技虽尚未正式回复,但历年财报已给出线索:
2023年利润下滑主要源于产品毛利率下降以及三家子公司试运营带来的管理费用激增;2024年随着四条新产线投产和行业景气度提升,盈利有所恢复。
在业绩波动的同时,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并不理想。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170万元、-5220万元、396万元,三年累计净流出1.24亿元。
此外,公司的债务压力明显加大,短期借款由1.73亿元增至3.26亿元,长期借款从500.6万元增至5929万元。
2022年—2024年,资产负债率逐年抬升,分别为40.68%、46.18%、46.63%。
这也引发北交所关注,一询要求说明:目前公司是否存在资金缺口、是否存在现金流断裂风险,是否存在借款到期无法偿还、相关资产被强制执行风险等等。
2025年上半年,龙辰科技业绩大幅增长:营收3.31亿元,同比增长30.13%;归母净利润4930万元,同比增长87.39%。
毛利率连续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龙辰科技的毛利率连续两年下滑。
来源:招股书
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1.12%、33.23%、29.66%,呈现逐年下滑态势,两年累计缩水11.46个百分点。
尽管如此,公司毛利水平仍显著高于行业均值。同期,可比公司同类业务毛利率平均值分别为38.43%、30.85%、22.29%。
在一询中,北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毛利率持续下滑的原因及高于可比公司的合理性。
究其原因,产品价格端的崩塌成为毛利率下滑的首要推手。
报告期内,公司基膜、金属化膜细分产品销售单价普遍下滑。
其中,高温基膜平均单价从3.66万元/吨跌至3.11万元/吨;普通基膜从2.97万元/吨降至2.44万元/吨;高温金属化膜从4.19万元/吨下滑至3.86万元/吨。
更棘手的是,成本与售价的反向“剪刀差”。
龙辰科技所用主要原材料为聚丙烯树脂,占生产成本60%—70%,且95%依赖进口,主要供应商为大韩油化。
2024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推升聚丙烯树脂单价,而公司售价却因行业扩产持续走低,“成本涨、售价跌”双向挤压,利润空间自然遭遇啃噬。
此外,公司产品结构亦在“拖后腿”。
来源:招股书
2022年—2024年,龙辰科技高毛利金属化膜营收占比由35.51%滑落至18.95%,低毛利基膜占比却从57.33%飙升至72.69%,进一步稀释整体毛利率。
行业或存产能过剩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BOPP行业已处于内卷状态,这也给龙辰科技此次IPO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龙辰科技的基膜产能从2022年的8902.76吨/年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0394.68吨/年,增幅达129.08%。然而,伴随产能扩张,其产能利用率却从98%下滑至84.69%。
此次IPO,公司拟募集资金3.75亿元,用于新能源用电子薄膜材料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前者拟在子公司引入两条薄膜生产线,建成后将再增基膜产能3768吨/年。
对此,北交所直接追问最近一期基膜产能利用率降低的原因,并要求结合同行业可比公司及主要竞争对手扩产的情况,说明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BOPP行业产能高速增长,已处于“高供应、弱需求”困境。
据卓创资讯数据,2021年—2024年,国内BOPP行业共新增40条生产线,新增产能近200万吨。
至2024年,BOPP行业产能已达768.04万吨,全年产量459. 43万吨,产能利用率仅有59.82%。
据统计,2025年及未来三年间,全国仍有近50条产线、约265万吨产能待释放,供应过剩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
在此背景下,龙辰科技仍要IPO募投扩产能,估计得费一番力气说服北交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