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期LPR焊死3.5%整整5个月,银行自己都快揭不开锅了,哪还有肉分给你? ”这话不夸张,全国银行净息差只剩1.42%,连1.8%的警戒线都够不着,再降息银行真得集体喝西北风。
但怪就怪在,经济数据明明不差:一季度GDP增速5.4%,二季度5.2%,三季度4.8%,目标区间稳得像铁桶,可上面偏偏不慌不忙。 为啥?
因为房地产的剧本早就翻篇了! 央行二季度例会通稿把“促进止跌回稳”悄悄改成“巩固稳定态势”,三个字的变化,信号比红灯还扎眼,楼市抢救阶段结束,现在轮到市场自己舔伤口。
房价同比跌幅其实在收窄,重点城市成交量甚至爬回正区间。 深圳2025年1月新房二手房成交近万套,同比涨六成,连“日光盘”都重现江湖。
可另一边,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还高达7.69亿平方米,土地库存去化周期长达54个月,比2014年峰值还夸张。 这冰火两重天,才是房地产真正的明牌时刻!
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第一次喊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像一声惊雷炸响。 随后四大一线城市全面松绑限购,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应声下调。 但到2025年,画风突变,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写入“稳住楼市”,关键词从“救火”变成“固本”。
最明显的动作是严控土地供应。 自然资源部直接要求: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36个月的城市,暂停卖地;18-36个月的城市,必须先盘活存量再新增。
结果2025年全国住宅用地计划供应量直接砍掉20%,二线城市跌幅高达30%。 这招“断粮”狠不狠? 数据说话:1-6月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待售面积却连续6个月下降。 说白了,上面宁愿让市场饿着,也不愿再堆泡沫。
地方政策更是“花式去库存”。 广州、黄埔搞房票安置,村民手持房票冲进售楼部选现房;福州收购存量房改保障租赁住房,空调家具配齐,租金还比市场价低。
连专项债都拿来收购闲置土地,广东首批就砸了430亿元。 80多城虽然发了收购公告,真正落地的资金却没想象中多,毕竟低价收房遭开发商抵制,高价收财政又肉疼。
2025年的房地产市场,简直像一场分裂大戏! 北京、上海新房销量连续多月正增长,深圳首宗居住地块溢价率拍出70%,房企抢地像抢白菜。
可另一边,三线城市二手房价比两年前跌了近20%,高库存叠加人口外流,部分城市房价收入比虽回归国际水平,但购房者只围观不下单。
这种分裂从数据里看得更清:1-6月全国新房销售面积跌3.5%,但一线城市反而增长13%;二手房更夸张,全国网签量两位数增长,上海、杭州优质地块溢价率超30%。
为啥? 因为需求彻底转向“挑食”模式,没学区、没地铁、没产业的房子,白送都嫌物业费贵。
房企也学乖了。 过去高周转、狂拿地的玩法彻底熄火,现在拼的是“好房子”标准:外窗隔音、智能家居、空间灵活可变。
吉林搞10个“好房子”示范项目,浙江推现房销售试点,广东玩装配式建筑。 就连暴雷房企都忙着债转股、资产处置,削债压杠杆,司法重整提速。 毕竟“白名单”项目贷款已超6万亿元,保交楼撑住1500万套住房交付,系统风险总算没那么吓人了。
现在买房逻辑早变了! 央行报告显示,租售比重回2?%,接近房贷利率,租金回报率甚至超过10年期国债收益率。 这意味着啥? 房子正在从投机品变耐用消费品。
真实案例更直观:北京取消普宅标准后,三居室带看量翻倍;上海外环外社保要求从3年降至1年,国庆假期楼盘日访客量暴增200%。 但热闹背后,多数人只敢遵守“月供≤家庭收入四成”的铁律。 毕竟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卖旧买新的链条卡壳,谁敢乱加杠杆?
保障房还在旁边“抢戏”。 十四五明确要搞保租房、配售型保障房,重庆已筹集28.9万套保障房,解决37.5万新市民住房。 以后“人人有居所”不等于“人人有房产证”,囤房暴富? 梦该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