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证监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一名基金经理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便利掌握的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人从事证券交易,其关联账户与所管理基金出现趋同买卖。监管认定其行为违反《证券投资基金法》相关条款,责令改正并罚款50万元。
多家媒体比对履历后指出,被处罚人疑为海富通基金前基金经理杨宁嘉。公开资料显示,他已于10月14日因“个人原因”卸任所管理的三只基金产品,离任时间与处罚披露仅相隔一天。这起事件让海富通这家老牌公募再度陷入合规质疑,也将“老鼠仓”这一行业顽疾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违规链条与业绩真相
处罚决定书显示,当事人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负责投资决策与交易指令下达,能够获取基金持仓、调仓计划等未公开信息,其通过明示、暗示等方式传递给他人,使相关账户与基金发生趋同交易。监管认定其行为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并依法予以行政处罚。业内人士指出,此类行为的本质是利用职务信息优势牟取不当收益,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履历信息显示,杨宁嘉2017年加入海富通基金,2021年9月起管理海富通电子信息传媒产业股票、海富通新内需混合、海富通数字经济混合等产品,直至2024年10月离任。据基金年报披露,其管理的三只基金中,规模最大的海富通电子信息传媒产业股票在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2022年利润总额为-5.46亿元,2023年-1.76亿元,2024年-5805万元,三年累计亏损约7.8亿元;同期产品净值跌幅超过40%,显著落后业绩基准。
制度缺口仍未弥补
海富通并非首次被“老鼠仓”事件波及。早在2018年,原基金经理谢志刚因“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判决书显示,他在2011年至2015年间通过控制亲属账户与基金账户进行趋同交易,累计成交额超过5500万元,非法获利约270万元。
当年此案被视为公募基金领域的典型案例,促使多家基金公司随后强化员工账户申报、异常交易识别等合规流程。然而七年之后,海富通再度卷入类似风波,让外界质疑这家成立逾二十年的老牌机构是否真正补上了制度短板。
从治理结构看,公司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之间仍存在断层。首先是信息壁垒不坚固,研究、投资、交易环节虽设有形式隔离,但基金经理能长期向外部账户“明示或暗示”持仓变化,表明信息防火墙存在漏洞。其次是稽核机制滞后,监管通过银行流水、账户比对取证,而公司内部未能提前发现问题,说明事中监控与数据分析仍缺乏实时性。再次是激励与约束错位,海富通在过去几年加快新基金发行,但绩效考核仍以短期收益为主,风险约束和合规责任的考核权重偏低,削弱了从业者对违规成本的敬畏。
这些结构性问题最终反映到经营指标上。近年来,海富通的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波动较大,核心投研团队数次调整。2021年至2023年,公司多位基金经理离任,部分产品管理规模持续缩水。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海富通基金管理规模约2161亿元,在全行业排名第35位。
目前海富通基金由谢乐斌担任董事长,此前路颖短暂接任,2019年至2024年9月董事长为杨仓兵。谢乐斌长期在国泰君安、国泰海通体系任职,历任副总裁、纪委书记等职,熟悉风控与审计管理;路颖出身研究领域,曾任海通证券研究所所长,是业内公认的卖方研究派代表人物;杨仓兵则来自海通证券资金与财务条线,2019年接手海富通后主导了公司“二次创业”转型阶段。
从历史事件到当下现实,海富通的七年轨迹像是一面镜子——旧案未完全修复,新案又再度出现。业绩压力、激励错位与监管惩戒之间的张力,持续考验着公司能否真正构建起可验证、可追责的内部控制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本案再次提醒公募行业,合规不是“成本中心”,而是经营生命线。基金公司需要在投研、交易、销售全链条强化信息隔离与风控体系,建立关键岗位轮岗与强制休假制度,将合规考核纳入薪酬与晋升机制之中。只有当制度能留痕、可审计、能问责,行业才可能真正告别“老鼠仓”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