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全球大豆市场炸开了锅。
等来的却是中国企业在48小时内,将高达130万吨的订单瞬间转向了阿根廷。 这一订单量,相当于中国月均大豆进口量的三分之一,让原本拥堵着等待装运巴西大豆的港口瞬间变得冷清。
巴西的算盘打得响。 2025年1至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了5210万吨大豆,占中国总进口量的66%。 巴西全国谷物出口商协会甚至乐观预测,全年对华出口将突破1.1亿吨。 凭借这份市场地位,巴西试图“坐地起价”,其大豆价格比美国大豆高出每吨66美元,相较芝加哥期货价格的溢价达到每蒲式耳2.8至2.9美元。
这种非理性的涨价直接击穿了国内压榨企业的成本底线。 使用当时的巴西大豆进行生产,国内油厂每加工一吨就要亏损超过200元人民币。 面对这种“赔本买卖”,中粮、益海嘉里等近百家中国油厂做出了强硬回应:集体暂停采购当年12月和次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涉及订单量高达800万吨。
巴西为其短视行为付出了直接代价。 港口囤积的大豆每日仓贮成本高达200万美元,原本繁忙的物流链陷入“港口堵车、内陆积货”的混乱。 更严峻的是,巴西2025/26年度大豆产量预计高达1.776亿吨,新豆将在1月底上市,失去中国订单的支持,巨大的库存压力让其难以承受。
中国的反击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一套成熟的战略组合拳。 当巴西抬高价格时,阿根廷适时宣布临时取消大豆出口税,使其大豆到岸价骤降70美元/吨。 中国买家迅速抓住时机,在48小时内签下130万吨阿根廷大豆订单,精准填补了供应缺口。 到10月25日,中国与阿根廷签订的大豆订单总量已达到300万吨。
中国手中握有充足的战略储备这张“王牌”。 中储粮掌握着超过4500万吨的大豆储备,足以满足国内数月的消费需求。 在2025年3月,中储粮就曾组织13.3万吨储备豆竞价销售,通过灵活的拍卖机制平抑市场。 这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让中国在面对价格博弈时拥有了强大的定力。
中国的进口渠道也早已不再是“单行道”。 2025年1到9月,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豆280万吨,同比增长22%。 此外,乌拉圭、巴拉圭等新兴供应国也进入中国的采购名单,使中国的大豆进口版图扩展至15个国家。 这种“主力(巴西) 补充(阿根廷、乌拉圭) 备选(俄罗斯)”的多元化供应体系,有效分散了风险。
在技术层面,中国通过推广低蛋白饲料配方和杂粕替代技术,持续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一些国内企业甚至已经将豆粕添加比例降至8%以下,奶牛养殖采用的低蛋白饲粮技术能减少30%豆粕用量而不影响产奶量。
这场博弈的背后,还隐含着中美贸易关系的变量。 2025年1-7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仅为1657万吨,同比大幅下降51%。 到了9月,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量更是录得零的纪录。 美国豆农面临巨大库存压力,美国政府也急于为大豆寻找出路。 这一背景使得中国在博弈中多了一个重要的筹码。
巴西的涨价行为最终被证实是一次严重的战略误判。 它不仅未能获得预期中的超额利润,反而动摇了其作为中国可靠供应商的地位。 阿根廷则凭借零关税政策,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额订单和外汇收入。 而中国,则通过这次事件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清晰地展示了其作为最大买家的议价能力和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