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布鲁塞尔举行的欧盟峰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作为欧洲的“领袖人物”,在闭门会议中愤怒拍桌:“欧盟的耐心已经到达极限,如果中国不放开稀土的出口,那我们就得动用‘核选项’!”这番话一出口,整个会议室都陷入了一片沉默。所谓的“核选项”到底是什么?为了稀土资源,马克龙居然气急败坏到这个程度,似乎不太符合常理。
然而,别小看稀土资源。所谓“稀土”,其实是现代工业的“黄金维生素”。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先进战机,甚至是欧洲最看重的绿色能源——风力发电机,缺了稀土,所有这些高科技产品都将变成一堆废铁,无法运作。而现在,中国宣布要加强稀土的出口管制,欧洲,尤其是法国,第一时间就急了。
“核选项”到底是什么?马克龙说的“核选项”,其实是欧盟去年底才提出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反胁迫工具法案》(ACI)。简单来说,这就是欧盟自己设计的“全能工具箱”。如果他们觉得有人在搞“经济胁迫”,就可以立刻采取强硬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 加征高额关税:让对方的商品变得贵得没人买。
- 限制市场准入:让对方无法进入欧洲的政府采购或服务市场。
- 切断资本流动:禁止对方投资进入欧洲。
- 暂停专利和版权保护:最狠的一招,就是完全停止对某国的专利和版权保护。
这些措施组合在一起,堪称“贸易核弹”,能直接将对手击倒。欧盟最初设计这项法案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美国在特朗普时期肆意施压。当时,美国不断以关税为武器,欧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此才决定通过这项法案寻求“战略自主”。
有趣的是,这项法案从生效到现在,欧盟还没有一次真正使用过。即便是在面对美国的钢铁关税,或者后来的能源危机,欧盟都是在言辞激烈之后,最终选择了回到谈判桌上,避免直接激化冲突。原因很简单:一旦启动“核选项”,就可能是两败俱伤。大家都是理性国家,谁也不愿意彻底撕破脸。
即便马克龙如此激烈呼吁,欧盟的“团结”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紧密。这次峰会完全暴露了欧盟内部的“同床异梦”问题。首先,法国的心情最为复杂。马克龙不仅要推动“欧洲战略自主”,还面临着非洲地区的影响力下降,急需通过展现强硬姿态来恢复其国际形象。而且,法国在绿色转型方面,包括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都依赖于稀土资源,因此他急于获得更多的稀土供应。
然而,德国的态度就复杂得多。作为欧洲制造业的“火车头”,德国的产业命脉在于汽车和化工行业。宝马、大众和奔驰等汽车巨头正在努力进行电气化转型,而这些企业的最大市场在中国,供应链也深深依赖亚洲。因此,德国当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激烈冲突,因为这无异于自断生路。德国的态度显得相对保守:支持讨论,但希望保持冷静,避免贸然行动。
至于东欧和南欧一些国家,比如匈牙利和希腊,他们可就不那么积极了。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受益于中国的投资,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他们并不愿意成为法国和德国之间博弈的牺牲品。因此,欧盟内部的分歧显而易见,法国想成为“领导者”,德国则想保住“实利”,而小国则希望趁机获得更多的利益。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管制稀土出口呢?中国的立场其实十分清晰,商务部王文涛部长最近也在与欧盟贸易委员通话时明确表示,中国承诺会继续为欧洲企业提供出口审批便利,但加强稀土出口管制是出于保护国家战略资源和环境安全的正常措施。背后有一些令人关注的事实:首先,中国的稀土储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左右,但长期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供应,这对中国来说环境代价巨大。其次,稀土属于战略资源,没有哪个国家会将自己的战略资源轻易出售。
中国并不是不愿意卖稀土,而是要规范出口,确保可持续发展。毕竟,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都会对自己关键矿产进行严格管控。相对而言,欧洲的短板在于,长期依赖进口资源,而忽视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储备和开采能力。如今,当“外卖小哥”开始按规矩送货时,欧洲才突然感到焦虑,指责中国搞“经济胁迫”。
但这种“强盗逻辑”能行得通吗?马克龙的“核选项”,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威慑手段,其真正的威力在于“未使用”。这就像两个人争吵时,其中一个人掏出了一把枪,枪在手里时对方会感到害怕,但一旦开火,后果就会完全改变。欧盟对此心知肚明。当年,美国对欧洲加征钢铁关税时,欧盟同样喊着要反制,最后还是通过谈判解决了问题。而面对俄罗斯的能源博弈,欧盟也是通过谈判应对,并未真正启用《反胁迫工具法案》。
更何况,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如此深厚,欧盟的汽车、奢侈品、精密仪器等产业都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若真要全面对抗,欧盟的工业体系首先会遭遇重大冲击。因此,马克龙的“核选项”很可能最终只是作为谈判的策略,而不会真正实施。
归根结底,欧盟面临的并非单纯的稀土问题,而是全球供应链重新调整时的焦虑。在过去几十年里,欧洲在全球化的红利中占尽了便宜,尤其是高污染、低利润的资源开采环节早已外包给了其他国家。如今,当这些资源出口国开始保护自己的利益时,欧洲的反应却是威胁和施压,而非自我反思。
然而,现实是:威胁并不能换来尊重,更不能换来稀土。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只要欧洲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合作依然可以继续。但真正需要反思的,是欧洲如何在全球竞争中补足资源短板,真正实现“战略自主”。这种“自主”不是通过威胁别人,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得来的。而马克龙的“核选项”,大概率还是会被悄悄收回。毕竟,2025年,全球化的世界,谁都不敢轻易打响这场“贸易核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