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回国后,加拿大外长果然兑现了承诺,启动对华部分商品的关税减免程序。
这算不算中加关系回暖的实质性突破?
还是说,加拿大只是在中美博弈的夹缝里,权衡利弊后临时踩出的一小步?
没人能立刻下定论。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这几年双边关系跌得太狠,再不松动,加拿大的经济要吃大亏。
中加建交五十五年,本不该走到今天这一步。
1970年,加拿大顶着西方阵营压力,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
那时两国谈不上高科技合作,但基础贸易早已铺开——上世纪70年代,加拿大向中国出口大量优质小麦,缓解了国内粮食紧张。
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在冷战年代显得格外珍贵。
此后几十年,随着中国工业化加速,中加经贸迅速升温。
木材、矿产、能源、农产品……加拿大手里的资源,正好是中国制造急需的“原材料包”;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又为加拿大出口提供了稳定通道。
到2010年代,中国稳居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
这种互补性,一度让双边关系看起来牢不可破。
可现实狠狠打了脸。
2018年后,中加关系急转直下。
表面导火索是孟晚舟事件,深层原因却是加拿大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越来越倾向于“选边站队”。
尤其在拜登执政时期,美国推动“去风险化”“友岸外包”,把对华经贸全面政治化。
加拿大几乎没怎么犹豫,就跟着上了船。
于是,加拿大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钢铝产品加征所谓“反补贴”或“国家安全”名义的关税。
这些措施带有明显歧视性——同样的产品出口欧洲或东南亚,没那么多限制,唯独对中国设卡。
中方不可能坐视不理。
中国反制精准而迅速:你卡我电动车,我就查你油菜籽;你限制我钢铝,我就暂停你水产品进口。
这些措施直接打在加拿大农业和渔业的命脉上。
要知道,加拿大近一半油菜籽出口依赖中国市场,龙虾、螃蟹、三文鱼等高端水产品,中国消费者也是核心买家。
一旦中国市场关闭,加拿大农民和渔民立刻陷入困境。
2022年、2023年,中加贸易额连续下滑。
加拿大企业主公开抱怨:“政治绑架了生意。”
有农场主在社交平台发视频:“仓库堆满油菜籽,卖不出去,孩子学费都成问题。”
这些声音在加拿大国内形成强大压力——再僵持下去,经济要崩。
转机出现在卡尼上台。
卡尼不是传统政客。
他当过加拿大央行行长,也执掌过英格兰银行,是国际金融圈公认的务实派。
他上台后反复强调:对美过度依赖“极度危险”。
这话不是危言耸听。
加拿大80%以上出口流向美国,能源、汽车、农产品几乎全靠美国市场。
一旦美国政策转向——比如特朗普2025年重返白宫后再度挥舞关税大棒——加拿大几乎没有回旋余地。
卡尼政府因此明确转向“贸易多元化”。
亚洲,尤其是中国,自然成为重点目标。
今年初,加拿大外长阿南德开启亚洲行,首站就是北京。
这本身就是强烈信号:加拿大想谈,而且是认真谈。
在北京,阿南德与王毅外长会谈三个多小时。
她明确表示“高度重视对华合作”“致力于重新校准加中关系”。
几天后,加拿大政府就宣布启动对部分中国商品的关税减免程序。
动作之快,连观察家都感到意外。
但这不是全面让步。
减免范围极其有限——主要是对加拿大产业链影响较小、但对中国出口企业关键的工业零部件、电子元件。
而电动汽车、光伏等敏感领域,关税依然高高挂着。
更关键的是,减免并非自动生效,而是采用“企业申请制”:加拿大企业必须主动申请,说明进口“确有必要”,政府审核通过后才能享受。
这根本不是政策转向,而是临时特批。
这种小心翼翼的姿态,根源在于对美国的忌惮。
现在是2025年10月,特朗普已重返白宫。
这位总统向来“美国优先”,对盟友也毫不手软。
他第一次执政时,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加拿大钢铝加征关税,气得特鲁多直摇头。
如今他卷土重来,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更猛。
加拿大若大张旗鼓取消对华关税,很可能被特朗普视为“背叛”,转头就对加拿大农产品或汽车下手。
卡尼政府只能走钢丝——既要从中国市场捞好处,又不能惹毛华盛顿。
这种“选择性合作”,本质是在不碰美国红线的前提下,能捞一点是一点。
中方对此心知肚明。
中国驻加大使早就说过:如果加方纠正错误做法,中方反制措施也会相应调整。
王毅外长在会谈中强调,中加关系改善必须基于相互尊重,必须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必须排除外部干扰,重建互信。
这话温和,但分量极重。
它划了三条红线:别跟着美国瞎起哄,别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别把经贸问题政治化。
守住这三条,中方愿意谈,也愿意让步。
今年恰逢中加建交55周年。
这个时间点,对加拿大是难得窗口。
如果卡尼政府能把这次临时减免,转化为系统性政策调整——比如彻底取消所有歧视性关税,恢复油菜籽、水产品正常贸易——中加关系完全可能重回正轨。
有网友直言:“55年了,总不能一直活在孟晚舟的阴影里。
该翻篇了。”
这话直白,但道出多数人的心声。
国家恩怨,最终买单的是老百姓。
加拿大这次试探,也给其他西方国家提了醒。
这几年,不少欧洲国家、五眼联盟成员在美国压力下对华强硬。
结果呢?
德国车企在华销量下滑,法国奢侈品财报难看,澳大利亚更是吃了大亏——当年反华,铁矿石、葡萄酒、大麦全被卡,最后还得低声下气回来谈。
事实证明,把贸易当武器,把市场当筹码,最后伤的是自己。
中国不是小国。
你卡它一下,它可能忍;但你持续打压,它有的是反制手段。
而且中国市场这么大,谁放弃谁吃亏。
有加拿大网友打比方:“跟中国做生意,就像在超市买东西。
你今天嫌贵不买,明天人家照样开门,顾客络绎不绝。
但你要是天天骂老板,还带人砸店,那以后你连门都进不来。”
这话糙理不糙。
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早已深度捆绑。
强行脱钩、人为设障,只会增加成本、降低效率。
加拿大这次松动关税,不是因为突然“喜欢”中国,而是算了一笔经济账——继续僵持,损失更大。
当然,也有人怀疑:加拿大只是“战术性示好”,战略上依然敌视中国。
卡尼政府内部仍有强硬派,军方和情报部门对华态度偏负面。
加拿大最近还加强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的接触,参与所谓“印太战略”。
这些动作,难免让人质疑其诚意。
但国际关系本就没有非黑即白。
国家利益永远第一。
加拿大愿意迈出一小步,哪怕动机不纯,也比原地踏步强。
关键看下一步——是继续试探,还是真正转向?
如果加拿大真想抓住中国市场,光减免几个关税远远不够。
它需要恢复高层定期对话,重启经贸、科技、教育合作,停止在涉台、涉疆等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更别提跟着美国搞“对华联盟”。
中国这边,其实一直留着门。
官方和民间普遍认为,中加没有根本性利益冲突。
两国不接壤、不争地盘,完全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合作。
问题就出在加拿大总想“两头讨好”——一边赚中国钱,一边怕得罪美国。
这种心态,就是缺乏战略定力。
加拿大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路。
它是G7成员、资源大国、科技也有实力。
如果真想搞“贸易多元化”,就不该只看美国脸色,而应拿出独立外交的勇气。
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虽受美国影响,但在对华政策上至少保留了自主性。
加拿大为什么不能?
有分析指出,卡尼作为前央行行长,比谁都清楚:经济安全首先是供应链安全,其次是市场多元化。
而中国,既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基地,又是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之一。
放弃中国,等于主动放弃未来几十年的增长引擎。
改变不会一蹴而就。
这次关税减免,可能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要看加拿大能否顶住美国压力,能否在国内凝聚共识,能否把对华关系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布局”。
中方态度同样务实。
你不惹我,我不动你;你愿意谈,我敞开谈;你继续跟着美国打压我,那对不起,反制措施随时加码。
这种“以实力求和平”的策略,既坚定又灵活。
这次事件在加拿大国内也引发激烈争论。
支持派认为经济利益高于一切,不能再为美国火中取栗;反对派警告靠拢中国会损害“民主价值观”。
但越来越多民众开始质疑:价值观能当饭吃吗?
我家农场都快破产了,你还跟我谈意识形态?
这种民意变化,或许才是推动政策调整的真正动力。
回看中加关系走到今天,双方都有责任。
中国反制是否过于强硬?
加拿大追随美国是否太没主见?
历史自有评判。
但眼下最重要的是止损、修复、向前看。
2025年,世界格局剧烈重组。
美国霸权松动,多极化加速,新兴市场崛起。
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国家如果还抱着冷战思维,把世界分成“我们”和“他们”,注定被时代抛弃。
加拿大如果真想成为“印太地区的可靠伙伴”,首先得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永远当美国的“跟班”。
有人说,这次关税减免只是“小修小补”,离真正回暖还差得远。
没错。
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哪怕一小步,只要方向对了,就有希望。
现在的问题是:加拿大,你准备好了吗?
还是说,你只是在等下一个危机爆发,才被迫迈出下一步?
历史不会一直给机会。
中国市场的大门,从来不是永远敞开的。
你犹豫一次,就可能错过一轮增长;你摇摆一次,就可能失去一批伙伴。
卡尼政府站在十字路口。
一边是熟悉的依赖路径,安全但狭窄;一边是未知的多元之路,风险但广阔。
选哪条,决定的不只是中加关系的未来,更是加拿大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位置。
而中国,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需要仰人鼻息的国家。
今天的中国,有底气、有能力、也有耐心。
你来,我们欢迎;你走,我们不送。
合作,我们共赢;对抗,我们奉陪。
这场博弈,比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看得远、走得稳。
加拿大的油菜籽还在仓库里堆着,渔民的龙虾还在海里游着,企业的订单还在等着恢复。
时间不等人,市场更不等人。
或许,这才是最真实的外交——不在声明里,而在仓库里、在港口里、在老百姓的饭碗里。